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眾號
中國學派
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浪微博
今日頭條號
德國古典哲學不僅清晰地辨析了理性與理智(知性)的差異,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解答了理性與信仰的關系問題。[詳細]
放眼世界,觀察時代,用哲學的眼光反思,在哲學學科的建構中探尋智慧、真理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之路。[詳細]
趙汀陽漫畫:我的邊界|原地進步
萬俊人:在雜亂中尋大道,于無聲處聽驚雷
【學術圓桌】言說、傾聽與理解
你可以在節日期間獨處或獨往,但“節日”的本質乃是群體性的,即相關群體對與之密切關聯的某一特定時間的紀念、緬懷、甚至崇敬、膜拜。 [詳細]
馬克思主義哲學
對德國唯心主義的批判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
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
論早期馬克思哲學的價值關懷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哲學基本問題的當代闡釋
中國哲學
生生哲學的基本框架
論自由與正義
清華簡《五紀》的“中”觀念研究
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脈
外國哲學
何謂現象學的心理學?
重思康德實踐哲學的起點問題
他心的達及問題與直接感知理論
作為因果性的自由
倫理學
美德、行動與為政之道
“人民倫理學”的探究者與踐行者
現代社會道德建構的邏輯理路
蘇格蘭啟蒙思想中的“激情、利益與正義”理論
科學技術哲學
科學客觀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理解了生命就能理解心靈嗎
克服“自然的分岔”與實踐態度
數字世界的位格及其關系
邏輯學
奎因與邏輯的觀念
可設想性是否蘊含可能性?
論“邏輯分析”
符合真理論與語言實踐的時代進階
宗教學
正一真人統領下的龍虎山道教與明代官道
“援儒入釋”:論北宋“僧傳”的文體自新
古典自然神學的論證意義與思想邊界
瑪納與被給予性:神話現象學認識論探微
美學
中華傳統審美意識四原理
美學變革與“非對象性”美學建構
自然的人化、自由的形式與情感的境象
從“意象”看審美范疇的規范使用
跨學科研究
大數據與社會科學預測性研究
學科交融:以敦煌文獻為基礎的“中國俗文學研究”
探索中國心理學的求真與至善之路
地名規范化的“理”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