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守英指出,當前是政治經濟學發展的好時機。如何把政治經濟學發展好,并且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研究范式,需要有一個更好的隊伍來推動。而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也非常需要年輕老師和學生的參與。此次的院長論壇主要討論兩個問題: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和政治經濟學人才培養問題。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主要涉及三個部分的內容:一是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與學科體系、理論體系、人才培養體系、課程教學體系的關系;二是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劃分;三是中國經濟學發展和中國經濟學學科建設的問題。在政治經濟學人才培養方面,這幾年政治經濟學培養的學生就業還是很不錯的。我們該怎樣為理論經濟學培養更多的政治經濟學科人才?人才培養、人才去向和未來政治經濟學科發展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他認為,此次院長論壇形成了以下四點共識:第一,經濟學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經濟學科本身的高質量發展;第二,目前階段,中國經濟學已經發展到了需要原創經濟理論的時代,這有賴于整個經濟學界付出更大的努力,這也是經濟學人的使命;第三,經濟學理論創新離不開對實踐更好地把握和包容性,我們既需要對實踐中的問題有更好的提煉,也不能搞極端化、相互排斥或者非此即彼;第四,政治經濟學學科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它的研究范式,如果我們形成不了研究中國重大問題的政治經濟學范式,會對學科發展帶來很大問題。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安同良認為,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涉及兩個視角,一是理論體系是內嵌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當中的,二是它一定是在中國經濟理論變遷的過程當中。另一方面,用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構建內核、保護帶和解題方法,這可能是一個未來演進的路子。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內核一定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保護帶則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劃分問題,安同良認為,這有歷史原因,我們現在仍然要堅持,因為很多學科都變成了一級學科,如果經濟學這么龐大都是一級學科,那么我們的空間就很有限了。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蔣永穆認為,第一,自主知識體系研究肯定非常重要,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就是我們怎樣用自己的一套理論,來把我們自己的實踐說清楚,同時把我們的理論推廣到世界。首批的9本教材怎樣編好,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看自主知識體系能不能在這9本書中體現。這個問題又需要著重思考三個方面:第一,自主知識體系一定要立足中國實踐;要概括出我們取得的成就中真正反映經濟規律性的東西;自主知識體系要有世界認同度。第二,經濟學科合并的好處在于有利于大家根據新的東西來設置新的專業。第三,政治經濟學人才培養的問題。政治經濟學畢業生主要分配到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工作,這就導致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人才很難很好地接續下來。而解決辦法是參考學校對兩史(經濟思想史、經濟史)這類出成果比較慢的學科提供的支持和保護,否則如果經濟學院沒有學生和老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建設就沒辦法做下去了。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盛斌就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和未來發展方面提出了幾個想法。第一,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最重要的是著眼于理論創新和推進,而且不僅僅針對中國情況,還應該對全世界的問題具有普適性,這樣才有更大的生命力和解釋力。第二,自主創新,包括政治經濟學,就是要回應時代提出的挑戰與新的問題,從研究角度、理論發展角度講,必須能夠與時俱進。第三,政治經濟學也要和西方經濟學的發展互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集很多經濟學科內外的理論發展起來的。第四,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中特政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一方面要關注我們自身出現的新的理論需求對于現實問題的回應;另一方面也要盯著現代資本主義理論制度的發展、存在的問題、可能具有的優勢和成功的地方,從比較的角度來研究未來政治經濟學。第五,政治經濟學的創新還是要在理論發展的同時強調經驗實證??傊?,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應該在理論方面真正有所突破和創新,而不是通過政策來解釋政策,也不能僅針對中國自身的情況,更應該在世界范圍內找到我們在理論創新上的立足點。未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夠真正把中國自己的經濟學體系建設起來。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丁一兵認為,首先,自主知識體系不是完全新創一套知識體系,而是強調我們有自己的創新和自己的貢獻。我們對知識體系的貢獻包括對知識的創造、改進和組織。其中知識的組織在我們建構自主經濟學知識體系中會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因為整個知識體系從單個概念到概念體系,到邏輯架構,再到最后整個世界圖景的形成,是不同層次的內容。其次,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我們既需要用它來回答時代之問,又要能夠回答世界之問。最后,關于政治經濟學人才培養和人才去向的問題,這涉及到經濟學科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學科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建設和發展定位方向上的區隔,我們需要有一個自己的經濟學科定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寇宗來提到了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定義,即在馬克思主義原理指導下,融合中國經濟實踐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實踐,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一般經濟理論。他認為,在講中國經濟學自主理論體系的時候,我們要回答幾個問題:第一,它和新古典體系是什么關系?它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是什么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微觀經濟學如何來寫,就取決于我們如何理解中國經濟學。有人覺得,中國經濟學實際上是經濟學在中國,是既有的一般理論加上中國的案例;有人覺得,中國經濟學是“中特政經”;也有人覺得,中國經濟學是一種代表中國學派觀點的理論,類似于奧地利學派,但也有不少反對意見。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學應該是受啟發于中國實踐,提煉出的具有一般意義的經濟理論,既要解釋中國,但又不僅限于中國。
湖南工商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向國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表了幾點看法。第一,從歷史進程來看,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的第二次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實際上應從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算起,而非從改革開放之后算起。第二,“中特政經”不僅包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還應該包括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政治經濟學,即在“中特政經”中要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統一。第三,如何實現這種統一,需要將馬克思的兩類分工——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與毛澤東同志的“組織起來”在理論上進行疏通。第四,“組織起來”是在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分工發展和市場擴展之間循環累積的相互促進關系。第五,中國共產黨始終是“組織起來”的核心力量。
西北大學副校長吳振磊發言提出,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就是要自主建設中國特有的哲學社會科學認識和經驗系統。這一知識體系的重要特征是中國自主,主要表現在:一要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二是立足中國經驗,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三是鼓勵主動思考,培養自覺行動;四是注重原創成果,倡導開拓創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源頭和內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知識體系的必然產物和外在呈現形式。針對中國自主經濟學知識體系構建應該做到“1234”?!?”是堅持一個指導思想,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2”是2個借鑒,借鑒西方經濟學知識體系中適用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借鑒中國古代知識體系中優秀的思想;“3”是3個回答關鍵之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4”是4個結合,即中國自主經濟學知識體系構建與中國經濟學構建相結合、與新時期中國經濟學建設相結合、與經濟學人才培養改革相結合、與其他學科知識體系建構相結合。最后,關于人才培養的問題,這一方面是待遇、職稱評定和退出機制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政治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論文發表上面臨期刊比較少的狀況,因此,強化對政治經濟學期刊的建設對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周穎剛就自主知識體系談了三點看法。第一,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第二,它也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應該借鑒各種各樣有用的知識體系,包括西方經濟學、優秀傳統文化等等。最核心的是研究范式問題,包括理念和方法兩個部分。第三,要講述中國故事,以及用什么來講述中國故事。它不是一開始就創造出自己的名詞,而是先把中國經驗提升到理論高度,再用國際語言來講述中國故事,推廣到世界各地。同時,要在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知識體系基礎上加以創新。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小平則從五個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自立自強發展的必要性。一方面這是國家發展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理論自信的需要;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面臨的新形勢;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效;四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最后,他介紹了本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情況。學校政治經濟學學科近幾年雖有發展,但仍存在政治經濟學教學教師隊伍結構失衡、力量不足,缺乏政治經濟學領軍人才,與國內外著名高?;踊ピL學術合作和交流較少,政治經濟學智庫成果和影響力不夠,以及本科生、研究生的政治經濟學教學有待加強等問題。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蓋凱程指出,中國自主經濟學體系的核心是中國自己的經濟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實踐為建立獨立完整系統的中國自主經濟學知識體系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樣本容量、實踐素材和現實條件,但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是一個長期且艱苦的過程,有賴于學術界對中國社會經濟運行的約束條件、實際進程狀態和沿用路徑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系統化的科學抽象。因此有四步要走:一是歷史地去考證,特別是中國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演進的過程、脈絡和內在機制;二是在考證基礎之上抽象出規范的、科學的、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三是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等諸多層面的有機結合,從概念范疇、理論體系、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升團隊的邏輯自洽性、理論闡釋的科學性和指導現實的精準性;四是從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教材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方面構建中國自主經濟學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知識體系。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王軍首先對前面各位院長談到的對自主知識體系的看法表示贊同,接著匯報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的學科建設情況。一方面,相對于應用經濟學而言,理論經濟學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是一個弱學科,如果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合并了,那么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研究就可能會越發邊緣化。另一方面,本校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人才匱乏,這兩年情況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人才匱乏的情況下,老師大量的時間還是用來完成授課和教學工作,研究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新宇提出,中國經濟學知識體系特別是經濟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圍繞中國經濟的發展。從目前來看,中國經濟的發展就是以“三新一高”為主要基調——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學的知識體系是以政治經濟學為主體,政治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科相互促進的發展。另外,從本校的情況來看,還是亟須恢復政治經濟學的課程體系,特別是中國特色經濟學教材。
湘潭大學商學院院長韓雷指出,我們要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有兩點比較重要:第一點是自主知識體系的先進性和普適性。第二點是自主知識體系應該有更廣泛的解釋力,不僅能夠解釋現代資本主義,也能夠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丟掉了這兩點,我們的自主知識體系很可能就變成了“閉門造車”。另外,關于人才培養方面,也希望向中國人民大學學習,辦數理經濟學實驗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高級研修班,在中文期刊上也希望國內C刊數量能擴展一些。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吳本健強調了三個觀點。第一,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離不開中國發展實際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造性認知。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缺席。第二,中央民族大學政治經濟學建設現在是理論和實證“兩條腿走路”,在理論方面有資深教授黃泰巖帶頭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在實證方面按照數據庫建設、政策評估和理論抽象三個邏輯,從發展經濟學、數字經濟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三個方面進行了突破和努力。第三,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目標還要關懷人類、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利國針對劉守英提出的問題作了以下三方面的回答。第一,如何總結出中國經濟學,重點是“三性一度”——科學性、先進性、普適性和接受度。第二,兩個學科的合并和分拆的問題。站在財經類高校的角度,如果合并,很多財經高校今后申報博士點就會面臨巨大的困難。第三,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三個問題:近年來政治經濟學博士生面臨招生難;政治經濟學人才培養出現了一些偏差;政治經濟學人才考核也存在不少問題。
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洪梅表示,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過程中強調知識體系的構建,要體現民主性、主體性、全面性和包容性。在經濟學知識體系的理解上,張洪梅認為,要有一個基本依據,就是中國特色實踐發展和歷史規律。在此基礎上應該有一個根本的導向,就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最終要完成一個時代命題,即我們真正能夠解決中國問題,回答世界之問。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馬莉莉談了自己的三個感受。第一,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不僅是中國的問題,還是我們所處新時代的問題,時代的問題引導著我們需要去探索新的規律,因此它一定需要有推廣和應用價值,中國已經成為目前最主要的實踐者。第二,新時代的問題特殊性來自于復雜性和時代的挑戰,復雜性決定了知識體系的內容。第三,我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為指引,必須要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有特殊性的,再用這個方法來理解自身和當前的復雜世界。在人才培養上,我們要注重理論創新,把理論與中國實踐、中國建設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其助力于國家發展、引領世界發展的過程中,人才的應用空間自然也就成型了。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陳斌開提出了三點看法。第一,自主知識體系以中國實踐為基礎,中國發展問題涉及中國經濟增長奇跡、轉型奇跡、結構轉變奇跡、反貧困奇跡等一系列現象,這些現象首先得講明白、講清楚。第二,自主知識體系要有理論思想。第三,自主知識體系需要有世界意義。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理論不僅要解釋中國,還要能夠對世界有影響。
北京大學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就“什么是好的教材”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回答這個問題要回到人才培養的核心。高等教育需要回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定位和要求,而這種回應的落實就體現在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上,并通過教學、課程建設來展開。教材作為課堂教學和課程建設所依托的素材,實質上是培養目標現實的載體和呈現。首先,一個好的教材應該符合三個標準:一是知識性,就是要充分吸收國際范圍內同類教材、理論體系方法和相對成熟的原理;二是兼容性,我們現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也是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我們培養出的人才要能夠和世界對話,能夠在國際平臺上活動,要有全球視野,要融合不同歷史、文化和經驗,切實反映相關的知識、問題的多樣性;三是啟發性,要鼓勵自主學習,老師起引導作用,應該把更多創造性、主動性留出來,讓學生去接觸前沿。其次,由于大學里各學科并不是先后連貫的,學生成長也不要求各門科目的連貫性,而是要求知識積累、不同科目之間的交往和新興趣的發展。因此,應該把知識傳輸過程和人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大學尤其是研究性大學的進階性課程,應該鼓勵以更豐富、更多元甚至更個性的教學資料作為支撐。第三,關于引進教材的定位問題。董志勇指出,教材建設并不是拿出一個具象的教科書,它本身是實踐化教育中和改革的側面,我們最終的目標還要和國家重大戰略對接,培育出符合國家建設的高質量人才,這是我們立德樹人最終的核心,所以教材的建設也應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與教育中心工作統籌推進。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政指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內涵既不是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不是西方經濟學的舶來品,而是我們的“自主構建”。其次,對這一問題的強調,與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是一致性的。在這樣的發展階段,經濟學知識體系包括經濟學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需要自主創新??傊?,我們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關鍵是自主,要凸顯中國主體地位,強調用中國自主創造的經濟學理論回答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問題。另外,李政對如何打破西方中心論總結了六點建議: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三是落實到實踐當中,指導實踐;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五是把中國成功的經濟實踐系統化上升為新的理論;六是誰來構建的問題,這不僅是政治經濟學學者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還需要各個學科的學者,包括學術界和產業界以及政府部門的參與。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