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中國實踐四十年 中國傳播學面向未來再出發
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植根中國實踐,中國傳播學也需要關注真現象,研究真問題,解釋真原理,發現真規律,提出真方案,厘清真方向,構建真格局,創新真體系,目的是構建中國特色傳播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作出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學術貢獻。
歷經四十年發展的中國傳播學在新時代肩負重要職責使命,基于學界對未來的期待,需要提出中國傳播學發展的新“十六字方針”——“守正創新、融通中外、根植實踐、引領時代”。期待新“十六字方針”成為面向未來的中國傳播學發展指向,或者是一種價值取向。期待中國傳播學面向下一個四十年再出發,以中國傳播學的創新發展迎接全新面貌和全新時代。
關于40年后再出發的中國傳播學斷想
要堅持“系統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創造”的十六字方針,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傳播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此外,面對全新的技術環境和傳播格局,呼吁學者基于新的調查、理解和探索,推出全新的傳播學教材。
超越與回歸:淺談中國國際傳播研究的調整
造成中國國際傳播面臨“效果困境”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把國際傳播僅僅看作一種傳播行為,總是從傳播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加強或改進,結果投入很多卻收效甚微。相應地,國際傳播研究也主要是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去研究相關的戰略、策略和技術問題,結果是論著很多,但真正有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的成果并不突出。
媒體大變局下新聞傳播研究的學科主體性
從哲學的高度來講,主體性就是人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學科主體性有三重內涵:第一是學科的自主與他律,即新聞傳播研究與意識形態建構的關系;第二是學科的中外關系,即新聞傳播研究的西學來源與中國化;第三是學科的科際關系,即新聞傳播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尤其是新聞傳播研究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凸現之際。
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回顧與反思
理論本土化要基于研究問題的概念化。當前的研究缺少對特定人群與發展制度間關聯的分析,缺少對政策的系統分析,以及政策的制定、實施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的分析。研究者要反思研究問題的提出視角、立場和學術資源的使用,社會研究不僅要服務社會,更重要的是保存和建構社會。
關于建構中國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思考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該圍繞“概念—理論—理論傳統—研究范式—思想體系”的框架展開。首先是基于中國火熱的傳播實踐形成原生概念,然后通過這些概念形成一系列的理論,再經由這些理論形成各種不同的理論傳統,進而將這些理論傳統歸納成為不同的研究范式,最終形成中國傳播學自主的思想體系。
向何處去——對中國傳播學的展望
中國傳播學誕生的必要條件,是來自西方的傳播學學理和立足中國實踐逐漸成長的新聞學隊伍,兩者分別為中國傳播學誕生的外部和內部要素,缺一不可。信息社會的到來、改革開放的啟動和傳播學人的努力,則成為中國傳播學誕生的充分條件。傳播學在中國的生長,體現了“天時、地利、人和”,即技術、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完美結合,這些因素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學理論
社會思潮的本土化應有時間、過程、土壤、強力和達標五項目標指數。我國傳播學走過的40年還較短暫,因此不必操之過急或一味指責其發展的不足,應考量學科發展的土壤是否充分。此外,國內學者應向西方學者學習如何利用學術語言對傳播現象進行概括和判斷。
從描述的轉向到后批判:海外人文社科理論研究的新動向及其對傳播學的啟示
海外人文社科理論研究有“描述的轉向”和“后批判”兩個動向,具體到對中國傳播學再出發的影響,推動中國的傳播學研究要認真觀察和描述研究對象,提出本土傳播理論,此外,還要學會講故事,例如,學術期刊可以開辟小的專欄,發表有思想、有新意、有文采的文章。
再審視傳播學中國化與中國傳播學的國際話語權
我們要有充分的理論自信,闡釋并建構中國特色新聞學、中國特色傳播學核心內涵及其理論體系,同西方傳播學界開展對話交流。分享各美其美的要素,發現尚可斟酌探討的部分,增進各自在不同傳播環境與媒介格局中理論與實踐產生差異性的相互理解,用人類的共同智慧推進傳播學不斷豐富內涵、日臻完美。
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
未來傳播學在學科建設上要回歸新聞學母體,在理論建構上要回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回到基于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守正創新上。
中國傳播學研究的本土化思考
學者要對傳播學本土化形成一致的想象,在認識論層面,要明確是“以中國為目的”還是“以中國為方法”,前者將西方理論放在中國場景進行檢驗,后者通過研究中國來把握多元化的世界;在操作層面,要明確研究起點是問題驅動還是理論導向。
?。ㄌ貏e聲明:學者排序參照論壇發言順序排列)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