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中國與世界

2022年的中國與世界

2021-12-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1年悄然離去,2022年如期而至。

  2021年,無論是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還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2022年,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必將載入史冊。我們將繼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乘勢而上,砥礪前行。

  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珍貴的研究素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深刻把握這一時代潮流和歷史機遇,努力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責無旁貸的光榮使命,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時代契機。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中國社會科學網特開設專欄,邀請哲學社會科學界29位資深專家學者,從學術視角展望新的一年的中國與世界。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場學術旅程、思想盛宴!

  (特別聲明:學者排序按照來稿先后順序排列)

 

 

 

 韓慶祥:2022年怎么走? 

 

 

  【學者簡介】韓慶祥,中央黨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央黨校校委委員、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原國務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兼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哲學學會副會長。

   

  2021年,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人類正經歷歷史上罕見的多重危機。2021年,中國,我們黨迎來百年華誕,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從世界看中國,也從中國看世界。當今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日趨增大,中國問題會超越中國界限而成為世界問題,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會影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方向和走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會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產生影響,世界問題也會成為中國問題?!皟蓚€大局”交織互動,構成21世紀最亮麗的風景線,也成為21世紀的“時代特征”。在這種交織互動中,中國會逐步由“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到“世界向我”?!笆澜缡摇?,是指近代中國大大落后于世界現代化先進水平,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當年一些人在某些方面依附西方,失去了自我;“世界有我”,就是我們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世界上獨立自主地走出了我們中國自己的路,具有自己的主體性;“世界向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所創造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進步、人類文明發展展現了光明前景,也使世界向有利于中國發展的方向發展。

  由此看,21世紀是一個特別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是迫切需要解釋世界的理論創新的時代。誰能給出解釋21世紀的科學理論體系,誰就能掌握解釋世界的理論話語權。

  2022年,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這是我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各有特點,但不同程度上都與黨的二十大息息相關,黨的二十大也會在不同意義上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拔沂鞘裁础?,決定“我要干什么”,“我是什么”具有本體論(本源)意義,“我要干什么”具有實踐論意義。我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一位學者,自然我的工作和生活就與黨的二十大召開相關。

  2022年,我的大部分時間會用于讀書、調研、寫作、學術交流、作學術報告。這是“我是什么”所決定的我的主業,是一位學者分內的主業。這些,會占用我365天的三分之二時間。其余時間用于鍛煉身體、與朋友聊天,參加與學術、文化有關的活動。60到70歲,是我的又一個學術黃金期,我力求使自己的學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多創作些精品力作。

  我熱愛學術,致力于把學術研究的職業當作事業。今年,我會圍繞我的研究方向,從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與中國問題中,提煉出一些相關論題進行學術研究。比如著力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研究作為解釋框架的哲學等等。

  堅持用學術講政治,從政治找學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我國的政治與時代、實踐、現實的聯系更加緊密和直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要面向時代、實踐和現實,面向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與中國問題。因而,以哲學方式關切政治,關切政治中的時代、實踐和現實,是必然的邏輯。

 

趙汀陽:在審慎樂觀中等待未來

 

 

  【學者簡介】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專著有:《論可能生活》、《天下體系》、《第一哲學的支點》、《壞世界研究》、《天下的當代性》等。

  

  如以古代的“治與亂”觀察模型來看,今天世界屬于群雄并立的“亂世”,在秩序上難以達成共識。秩序的未定狀態恐怕要持續一段時間。國際博弈的僵局在去年,在今年,估計在明年都是個熱門話題,但正在發生的一些“世界性”的變化可能比“國際性”的對峙更具深遠意義或影響,比如夸大其詞但仍然非同小可的“元宇宙”,還有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基因技術以及可控核聚變等等。高端技術在未來的成功(遲早會成功)并不能完全解決人類社會的各種難題,但很可能會系統性地改變人類的問題或產生新一代問題。正如維特根斯坦發現的,許多問題的解決并非找到了答案,而是那些問題在新條件下“消失了”。

  基礎研究是人類全部知識的基礎,包括自然科學和數學的基礎研究,也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A研究薄弱,即使經濟發達也仍然是落后國家。自然科學和數學的基礎研究無比重要,代表著人類知識的最前沿,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只是整個社會的功利化導致了自然科學和數學基礎研究的嚴重弱化。同樣嚴重的問題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不僅被社會忽視,甚至被知識界忽視,而更可怕的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有著根本性的誤解,其中最常見的誤解是以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是一些“原理”和價值觀。

  人文社會科學在性質上有別于自然科學。簡單地說,自然科學的問題是有答案的,其基礎研究有可能獲得一些原理、公理和定理,即使暫時找不到答案,也可以期待答案。但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永遠沒有答案,原因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就是人類整個生活的基本問題,人類行為和生活是由無數變量合成的,因而形成不確定、不可預測、非穩定的極端“復雜問題”,尤其是許多變量來自人的自由意志、莫測心理和無法統計的個性,因此,人類行為的復雜性遠遠超過自然科學在研究的“復雜問題”,比如氣候、氣象、環境變化、地震、火山、海嘯、病毒和傳染病、各種疑難疾病,生命系統等。人文社會科學只有普遍問題,但沒有普遍答案,因此,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的性質之一是維持思想的反思性,其功能是維持人類思想的活力,就像生命的更新系統是在維持生命活著。思想失去反思性,思想就死了。

  反思性指的是思想的自反性(reflexivity),是思想對思想的“元反思”,不能混同于自我批評的反省。任何反省都假定了用來批評的原則,可是思想的基礎問題就在于任何原則都是反思的對象而不是定論。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就是沒有答案的問題,或者說,總是歷史性的。人類的創造在于化時間為歷史,對傳統的繼承則是給歷史以時間,而思想在于以未來作為歷史的創建點。

 

鄭永年: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升全球治理

 

 

  【學者簡介】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 

 

  展望2022年,一方面,氣候問題和公共衛生問題已成為全球治理領域關注的焦點。在此領域,中國的角色變得更為重要。對外堅持開放,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內部建設和外交領域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作為世界上最大單一市場的中國在吸引外資、產業科技發展方面具有優勢。未來,中國將在內部繼續深化改革,兼顧公平與效率,以共同富裕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深遠 

  放眼世界,雖然中國面對著來自外部的一些壓力,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西方不是鐵板一塊。美國是由不同利益集團組成的,美國不同的利益集團之間對中國的態度不一樣,美國跟歐洲國家之間更不一樣,歐盟那么多成員國也不一樣。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強行脫鉤是行不通的。

  在看待國際層面的問題時,我們一定要把西方內部的問題和全球治理的問題區分開來。一方面,中美關系受影響的現狀實際上是美國將其內部問題外部化的結果。近年來,美國解決不了其內部長期存在的問題,就把這個問題外化,把責任推卸給中國。這是美國一些政客們玩的把戲,但是這種把戲繼續玩下去的話,不會在任何層面上有助于解決美國的問題。

  另一方面,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尤其是在氣候問題和公共衛生問題上各國更需要通力合作。氣候、公共衛生這些非傳統領域的問題就像一條船,我們所有的國家都在這條船上,如果全球氣候問題和公共衛生問題治理不好的話,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由此看來,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十分深遠厚重的。

  實現共同富裕非常關鍵 

  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之后,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是中國的目標,也是全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追溯歷史,實際上,人類自產生以來,一方面在追求財富,另一方面要實現公平。共同富裕的目標把這兩者追求整合在了一起。就中國而言,只有通過追求共同富裕,才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有一種觀點認為,效率與公平不能兼顧,實際并非如此。把效率跟公平對立起來是不對的,公平從客觀上實現了更大的效率。歷史和現實都已經證明,一個非常不平等的社會是沒有效率可言的,而一個比較平等的社會,其效率會更加理想。

  只要我們有所作為,經濟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都不是大問題,是可以克服的。此外,面對西方所謂產業轉移和技術限制,我們要保持理性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改革開放最初的一個時期內,中國是技術應用型經濟體,西方的技術擴散到中國,中國是最大的應用市場。但是技術擴散從應用到原創是個必然的過程,中國已經差不多走完了技術應用階段,就要進入技術原創階段了。中國改革開放已經積累了很多的財富和經驗,要繼續往前走。

 ?。ū疚膬热莞鶕揪W記者與鄭永年教授對話訪談內容整理而成)

 

李景林:奠基于文化生命原點的再出發

 

 

  【學者簡介】李景林,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主要著作:《教養的本原》、《教化的哲學》、《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今詮》、《教化儒學續說》、《孟子通釋》、《中國哲學概論》(主編)等。

  

  中華民族的當代復興,需要有文化的創造和創新。文化的創造和創新,并非各種抽象要素和觀念碎片的外在組合。譬諸騾子與獅虎獸,其體量不可謂不大,但卻喪失了生育和自身繁衍的能力。缺失文化自我認同奠基的文明要素拼接,只能造成某種“文化意義上的騾子或獅虎獸”,而不能有真正的文化建構。文化的創造,須著力本原,深造自得,盈科后進,成章而達,積之既久,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文化文明,由是乃可得以生生連續而日新無疆。

  或謂“文化即是人化”。不過,這“人化”的前提則是自然。人自己就在自然之中,無法超然于自然之外而對其任意施加以“文”。儒家從“文質”的內在連續與整體性的意義上理解人的存在,就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墩撜Z·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薄睹献印るx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贝搜浴拔馁|”,乃就人作為個體的存在而言?!洞蟠鞫Y記·禮三本》:“凡禮,始于脫,成于文,終于隆。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佚興;其下,復情以歸太一?!贝怂^“情文”,亦即“質文”,乃指文明的創制而言。由此言之,“質”或自然,既是人存在的界限,同時亦規定了這“文”之合理性的界限。超出這一界限的“文”之過度擴張,不僅將導致人自身生存意義的否定,甚而亦將受到自然的報復與懲罰。

  是以人類文明的反思,即包涵有一個回歸自然的向度。道家倡言“復歸于嬰兒”“復歸于樸”,以實現人的存在之真實。儒家亦主張“報本反始”“反本修古”,以奠立禮制人文之存在性的意義基礎。福音書里也記有耶穌這樣的話:“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倍急憩F了這一點。不過,文明之回歸自然,并非、也不可能實質性地“回到”自然,而是要在文明的前行運動中貫注一種文質合一和自然生命整全性的精神?!独献印啡虑挟數孛枘×宋拿鞯某跏记閼B:“道常無名,樸……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边@“始制有名”,或《大戴禮記·禮三本》所謂“禮始于脫”的文明初創,可以視為是一個“自然與文明的交匯點”,它在一種初始的文明形式中,保有著人類自然生命的整體內涵。

  今人所謂的“軸心時代”,即本原于對此“文明與自然的交匯點”之反思。它是一個標志人類進入理性化地了解自身及其周圍世界,并規定了各系不同文明發展方向的時代。作為人類對自身存在之“哲學突破”意義的原初自覺,各系文明在此時代所產生的原始經典或“圣經”,亦以一種理性定型化的方式保有著其“自然”的內涵或精神生命的整全性,成為各系文明不斷回溯以獲得其原創性的天府義?;颉吧c”。

  這樣看來,人類存在所擁有的、作為“文”(這里的“文”,是一種動詞義的文)化之前提的自然,乃是某種在文明定向中差異化了的“自然”,而非一種抽象一般性的自然。被各系文明之原始經典或“圣經”所“文”化并保有著的“自然”,亦因哲學突破所獲得的原初自覺與理性指引,而被陶鑄為某種文明的特殊稟性?,F身在此特殊自然稟性中的理性,是具有精神生命的理性;而此經由理性自覺規定指引的自然稟性,亦是稟有明覺靈性和精神方向的生命自然。正是在這文化原初的生命差異性中,各系文明實現并獲得了一種向著他者世界的敞開性和價值的普遍性。

  《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钡兰页珜蜌w自然,儒家則“信而好古”,并主張“復古”。其實,道家所謂的復歸自然、復歸嬰兒,只是一種象征性的說法。人類不能實質性地“回到”自然,只能回向于那個基于“文明與自然交匯點”之反思的“生命的原點”。因此,儒家“復古”的說法,比道家復歸自然之說,更切合實際。儒家所謂“復古”“反本修古”,即指向于那個“生命的原點”。就文化整體而言,這個“生命的原點”,也就是軸心時代所形成的原始經典或“圣經”及其生命自然的精神蘊涵。

  我這里所謂的“文明與自然的交匯點”和“文化生命的原點”,并非一個現成的時空固定性的概念。復古或回歸經典,亦非“回到”現成擺在那里的“六經”一類原始的經典,而是對原始經典精神生命之詮釋理解性的當下呈現與存在性擁有。一時代的思想文化,見諸器物,形于制度,隨時移世變,歷久則會滯著僵化。中國哲學“知止”“復古”觀念的思想旨趣,即在于通過這“生命的原點”之臨在對文明的奠基與解蔽作用,賦予并使之保有生生連續的原創性活力。思想文化的演進,有因有革,有連續有損益。相較于西方而言,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更偏重于這“因”或“連續”的一面。中國學術和文化,具有一個源遠流長的詮釋傳統,“述而不作”,或寓“作”于“述”,通過經典及其意義系統的詮釋性重建,以因應時代的要求,形成具有當代性意義的思想和禮儀系統,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演進發展的一種基本方式。這也是中國思想文化所以能夠生生日新,延續數千年而不中絕,始終保持自身內在生命活力的原因所在。

  新世紀以來,中國人的文化意識,已經逐漸擺脫了文化激進主義思潮,代之而起的,則是一種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我的認同意識。中國當代文化的建構,亦正在經歷一次奠基于“文化生命原點”的再出發。循此以進,假以時日,積厚廣澤,中國文化的創造性重建和當代復興,當可期之不遠。

 

于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國世界史研究

 

 

 

  【學者簡介】于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中國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世界史研究》《中國世界史研究的產生和發展》等。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人類正經歷著歷史上罕見的多重危機,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世界史研究在回答“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時,提出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標識性的研究課題。

  第一個課題是新編全球史。眾所周知,不論是麥克尼爾的《全球史》,還是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等,都是外國人編寫的全球史,是“西方中心論”的產物,其中中國的歷史僅僅被當作一種點綴。長期失語,必有后患,因此我們要編寫中國人自己的全球史,在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秉承實事求是的態度,把中國作為世界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來書寫,而且一定要把中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地位真實地體現出來。世界是相通的,世界的歷史也是相通的,所以新編全球史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第二個課題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當今世界經歷著前所未有之大變局,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各種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人類文明站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回答了“世界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中華民族的杰出貢獻?!叭祟愇拿餍滦螒B”文明觀,是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反映了人類的共同理想和訴求,是對這一時代課題的響亮回答。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輝煌成果,為世界發展提供新啟迪、新機遇、新道路,必將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永不磨滅的歷史貢獻。

  第三個課題是中西現代化進程比較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起步和躍升,雖處于資本主義大國主導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中,但卻與資本主義現代化有質的區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成功地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變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徹底打破了只有遵循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神話。這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光明前景,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中華民族的獨特貢獻。

  第四個課題是百年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中國形態構建學術史研究。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中國形態構建過程,亦即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中國化、民族化、實踐化的過程。構建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中國形態的實踐,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學術過程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個歷史時期,它與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同呼吸、共命運,與之風雨同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 ?/p>

  讓我們攜手并肩,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時代風云的內在關聯中,從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的辯證結合中,去探究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努力為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陳旭光:深耕“中國敘事” 講好“中國故事”

 

 

  【學者簡介】陳旭光,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副會長,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

 

  詩人北島曾經在詩歌《回答》中發問:“冰川紀過去了/為什么到處都是冰凌/好望角發現了/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競?”發人深省的詩性提問揭示了歷史并不是線性發展,而是曲折發展的這樣一個可能。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將面臨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也注定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我想,作為人文社科工作者亦應如是。

  跨年之際,我們需要汪洋恣肆、橫無際涯的“中國想象”,但更需要一種中國式的求真務實,深耕“中國敘事”,講好“中國故事”。

  在我看來,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外星人》是兩種頗具隱喻性或寓言性的文本,分別代表了兩種“中國想象”。如果說《流浪地球》以“未來想象”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對于人類生存發展的遠見卓識和使命擔當;《瘋狂外星人》則以一種“四兩撥千斤”的中國智慧化解地球人與外星人的沖突危機,在面對人與人、國與國、人類與外星人如何相處溝通境況時,寓意“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展望2022,我要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就像謝冕先生在北大“批評家周末”學術沙龍上樹立的“發言”精神那樣:“我在,故我發言”。我不會選擇“躺平”。

  新的一年,我將應邀擔任一本重要理論批評文選性刊物的執行編委。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之余,我深愿依憑學術良知,竭誠編好代表天下學術之公器的影視理論批評選刊《影視藝術》。不僅僅是不拘一格,選出最能代表學術眼光、學術水準、學術敏感力、學術銳氣和學術功力的佳作,更要通過一段時間的選編和學風塑型之后,逐漸形成某種影視理論研究與批評的導向。

  新的一年,我還試圖對有點“但開風氣”的“電影工業美學”理論、“想象力消費”理論等作進一步的深化、細化和體系化建構?!峨娪肮I美學研究》雖然已經在2021年出版專著,但感覺還有很多有待拓展的新的學術空間。如有可能,也很想在未來三五年內,撰寫一部《電影想象力消費研究》專著。

  新的一年,我將結項國家重大招標課題“影視劇與游戲融合及審美趨勢研究”。希望這個2018年立項的前沿課題,能在影游融合的形態、業態、創作與審美、產業和管理等方面,在理論探索和產業、技術務實等向度,都呈現自己的新探索、新思考、新內涵和新思想。

  新的一年,我還想靜心、全面、深入地對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學術研究的源流、理路和走向,進行一種學術史的梳理和總結。毋庸諱言,中國電影與時代發展同呼吸、共命運。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國電影面臨過艱難困境和“再度輝煌”,時代給我們提出了太多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面對現實、“理論擴容”和批評務實,回答時代之問。

  未來已來,洪流浩蕩。當此之際,我們“仰望星空,腳踏大地”。因為,“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斗/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p>

  

張維為:扎實原創研究 提供一流學術產品

 

 

  【學者簡介】張維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特聘教授,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理事長、《東方學刊》主編。 

 

  中國今天正處于一個全面崛起的偉大時代,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需要用中國人自己的思想、理論和話語把中國和世界的事情說清楚。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注重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重視實地調研和國際交流,在實踐中檢驗研究成果,同時也積極推動研究成果和產品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希望把解構西方話語、建構中國話語變成一個生機勃勃、蔚為壯觀的事業。為此,中國學人首先要從精神上站立起來,樹立發自內心的中國學術自信。

  可以說,通過長期的扎扎實實的努力,特別是對中西方制度比較所進行的透徹研究,我們這些年對中國和世界上許多大事的判斷比西方主流學者要準確得多。例如,在西方為“阿拉伯之春”興高采烈的時候,我們率先提出“阿拉伯之春”不久將變成“阿拉伯之冬”。中美貿易戰爆發后,我們在第一時間指出美國將輸掉這場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我們提出這不會是中國的“切爾諾貝利”,而將是西方的“切爾諾貝利”。同樣,我們十多年前提出的“文明型國家”概念已被海內外學界和媒體廣為引用;提出的“良政還是劣政”范式高于“民主還是專制”范式也產生了相當的國際影響。

  實踐證明,通過扎扎實實的原創性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確立中國學術自信;我們可以把中國和世界的事情說得更清楚;我們的研究可以影響中國和世界;我們能夠贏得中西方的話語之爭。

  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繼續堅持“國際眼光、原創研究、一流產品”的精神,致力于解構西方話語,建構中國話語,在扎扎實實原創性研究的基礎上,力爭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思想產品和學術產品,更有力地確立中國人對中國和世界的主流敘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睍r代呼喚中國學人的原創性貢獻。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奮斗,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郝立新:現代文明進程中的中國與世界

 

 

  【學者簡介】郝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院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會長。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是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推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舉世矚目,同時也面臨新問題、新挑戰、新機遇。文明不是孤立的、抽象的。文明的產生、存在與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定形態或表現形式。一定地域或民族的文明發展總是受一定歷史條件、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世界歷史發展等因素所制約和影響。中華文明行至今日,在世界文明多樣性中日益顯示出獨特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一種新的文明形態。近百年來,中國發展實現了兩大歷史性跨越,一是在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跨越了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的“卡夫丁峽谷”,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形態;二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全球化進程中實現跨越式發展,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飛躍,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在經濟發展目標上達到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用了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才取得的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獨特的、新穎的特征。這是迄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歷史最悠久而又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的延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20世紀中葉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礎之上推進的文明,是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后繼而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建設的文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程中發展的文明。這種文明形態在社會基本制度上區別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文明,在發展理念上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在發展模式上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這種文明形態是中國人民創造性實踐的結果,也是積極吸收和借鑒世界文明發展成果的產物。它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發展中國家的文明進步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國發展進程與世界發展的總體進程息息相關。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中,需要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新特征,分析新問題,應對新挑戰,把握新機遇。

  首先,要依據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和世界歷史思想,分析當代世界文明進程的特征和矛盾,認清人類文明走向。在世界大變局下,世界的兩極分化在加重;經濟全球化出現了逆全球化、去全球化、反全球化等新特點;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抬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基于全人類共同價值基礎上的正義事業,它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歷史意義在于,在推進中華文明發展的同時也推進了世界文明,造福于全人類。人類文明進步是世界不可抗拒的大趨勢,這是由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追求和共同努力決定的。

  其次,要清醒認識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人類困境,預測后疫情時代世界發展變局,提出應對危機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肆虐已久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前所未有的公共危機。各個國家和民族正在面臨嚴峻的考驗。這場考驗既檢驗著人類對自然和疾病的抗爭能力,也檢驗著各國政府和公民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和態度,同時也呈現出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世界的不確定因素,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進程,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的交往方式,影響和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許多認知。此時此刻,更加需要彰顯全人類共同價值、傳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加需要世界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擺脫危機。

  再次,要在挑戰中看到機遇,在危機中看到希望,在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中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和人類的文明進步。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現實。中國人民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來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有能力轉危為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某種意義上說,匯聚成了中國人的文明自信,這是支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堅守中華民族自尊和獨立、弘揚中華民族主體性的基礎上,堅持不懈地對外開放,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實現世界文明的健康發展,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江怡:以未來者的眼光審視這個時代 

  

 

  【學者簡介】江怡,山西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市哲學會名譽會長。主要代表作:《維特根斯坦:一種后哲學的文化》、《思想的鏡像》、《分析哲學教程》、《現代英美分析哲學》(主編)、《走向新世紀的西方哲學》(主編)等。 

 

  2021年底,國內哲學界討論的最為熱烈的一個話題是“元宇宙”,這或許會讓人們感到意外。一個原本是二十多年前的科幻小說家締造的“新詞”,卻在中國的哲學界引起了不小的風波。無論學者們對這個詞賦予了何種解釋,在我看來,這個詞所帶來的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超越”或“元”的含義,而是對人類未來的大膽設想,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可能前景!這是一種未來者的眼光,也是一種哲學的眼光!在2022年新年到來之際,我愿意以這種未來者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特殊的時代!

  在這里,“未來者的眼光”不是現代技術產品帶來的科學視角,而是以未來人類的設定為前提的哲學視角,也就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未來前景可能帶來的整體視角??v觀21世紀的哲學發展,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思想的分化和學術的分野,不同哲學領域的細致深入為哲學學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根據,科學技術進步更為哲學的認知活動提供了經驗基礎,但這些似乎都遠離了我們通常的哲學概念。從當前的哲學研究中,我們無法感受到哲學體現為人類共同的思想智慧,無論是在對待具體生活和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中,還是在處理有關經濟、政治以及全球變化的人類共同問題時,我們似乎都看不到哲學家的身影,感受不到哲學的魅力所在?;厥讋倓傔^去的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變幻莫測,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似乎又讓我們遺忘了自我存在的價值。正是在這種情形中,我們更需要哲學的整體視野,更需要哲學的未來眼光,因為整體觀可以為我們確立自己在經驗世界中的位置,不至于在紛繁變化的世界中失去自身的價值;而未來的眼光則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當下時代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讓我們的頭腦更加清醒冷靜。這些都是哲學思維的本性所致,也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對哲學提出的根本要求。

  面對時代格局的大變化,哲學家們需要以未來者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特殊時代的變化。首先,對人類未來的研究將成為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這種研究不僅是從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出發,而且是以未來者的視野反思當下科技革命為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及其限度,尤其是要重新確立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形象?!爱惔卧?、“黑客帝國”、“元宇宙”等也不再是某些科學幻想中的時髦術語,而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生活現實。其次,從人類整體出發去思考人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將成為哲學家們必須追問的重要話題,意義和價值問題將成為哲學研究的核心。這里的意義不僅是語言的、邏輯學上的或心理學上的,更是存在論上的或形而上學上的,是人類存在的重大問題;這里的價值也不是對人類而言的,而是在人類與世界(宇宙)的關系上的,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得以存在的基本條件。再次,倫理和道德將成為哲學家們特別關注的研究熱點,社會關系的重建將成為哲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如何建構一種社會關系,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因此,在新的一年中,哲學家們將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考察社會實踐的運行方式上,哲學研究將出現一次真正的“實踐的轉向”。

  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2022年已經到來!讓我們以未來者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特殊的時代,用哲學思考和實踐智慧邁向人類新的未來!

 

張福貴:世界呼喚理性與寬容

 

 

  【學者簡介】張福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中文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組成員,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副會長。

 

  當下世界變化萬千,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后疫情時代給世界帶來巨大沖擊,這些沖擊體現在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產生和加劇的諸多問題將進一步顯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沖突也將更深層次地體現在學術界和學者身上。世界上相關國家學者可能會從學理和倫理的角度,對這些沖擊進一步進行系統化、標簽化的闡釋概括,從而創造出新的流行熱詞,這些熱詞的流行反過來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影響世界發展大勢。

  作為當代中國學人,首先要從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為國分憂為民解難,服從國家發展需要,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與專業知識去積極發現和應對問題,并本著真實真誠的良好心愿研究問題,為解決問題提供有意義的建議和方法。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并不容易,除了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和嚴峻性之外,需要具備倫理的正義與學理的嚴謹,需要進一步提高專業水平、增強職業意識。當下學者應積極關注現實,勇于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通過專業視角對問題進行認真的考察、研判、論證和建議,進而讓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對于問題的妥善解決產生積極作用。說到底,我們的研究就是一要可靠,二要有效。那種跟蹤式、重復性研究不是我們研究的全部內容,而創造性特別是原創性、超越性研究才是最緊迫的需要。

  在后疫情時代,我們面臨的首要課題是如何系統性地應對國內外問題,在復雜多變的局勢中做出理性的選擇,這需要正視問題、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鐚I研究人類社會的共同問題,將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務。對于整個世界來說,明年的發展可能是一個關鍵性時刻。當前,國際形勢嚴峻復雜,美國披著“民主”外衣舉辦所謂“民主峰會”,無疑會給世界和平和穩定造成極大危害。要萬分警惕任何一種消極行為可能產生的疊加效應。如果環環相扣,因果循環,最終傷害和毀滅的是人類自己。面對復雜局面和諸多問題,我認為最佳的選擇方案并能獲得最大認同的就是廣泛的理性與普遍的寬容,而這一方案的價值基礎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本質上是一種整體世界觀和人類觀,是解決世界問題最有效的思想理念與實踐方案。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全人類都需要有政治理性、社會理性與學術理性,而這種理性應該是普遍的而非個別的,屬于一種公共理性。與此同時,公共理性之中不能缺少普遍的寬容。寬容的本質源于對當下多極化世界的多種體制、多元價值觀的認同。和諧寬容甚至是一種生物特征,人與人之間不是天生的敵人,矛盾和沖突都是后天形成的。作為一種理性和文明的生命體,國際矛盾的緩和不只是現實政治博弈的妥協,而更應該是價值觀的寬容。新的一年,要攜手同行,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韓喜平:為構建強起來的哲學社會科學而努力 

 

 

 

  學者簡介】韓喜平,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歷史性成就激勵人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催人奮進,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要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構建強起來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而努力奮斗?,F代化強國需要強起來的物質、強起來的政治,也同樣需要強起來的文化、強起來的哲學社會科學。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蔽覀兠媾R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要胸懷“兩個大局”,并以此為基本出發點謀劃工作、制定戰略策略和方針政策,這是客觀形勢下的必然要求?!叭祟愇拿髅恳淮沃卮蟀l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睆娖饋淼闹袊厣軐W社會科學體系構建條件已經成熟。我們要總結中國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成功經驗和內在的邏輯,深刻理解新發展階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上的重要意義,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破解世界發展面臨一系列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要深化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要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學理化闡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建以馬克思主義領航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立場、觀點、方法專業性地回答實踐問題,并與時俱進地推進各學科的發展;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不斷創新;要按照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的要求,以平等的狀態與西方思想對話、交流,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碰撞和討論,“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用中國的理論總結中國的實踐,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讓世界知道中國學術、中國理論、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立足中國國情,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中國實踐,總結中國及世界的發展經驗,“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碧剿靼l展真諦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核心目標。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2022年,我們要胸懷“兩個大局”,不僅要從全球的視角來看待中國,也要以中國的發展為根據來看待世界,以馬克思主義的智慧破解世界問題,為構建強起來的哲學社會科學而努力,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的思想,為人類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萬俊人:倫理學的挑戰與從容

 

 

 

  【學者簡介】萬俊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專業領域為倫理學和政治哲學。著有《現代西方倫理學史》(上下卷)等20余種,譯有《政治自由主義》等20余種。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2022年的新春鐘聲即將敲響,如同所有準備辭舊迎新的人們一樣,中國倫理學人又要開始新一輪春秋筆畫了?;厥准磳⑦^去的一年,倫理學在中國或在世界雖不乏善功,卻多有未逮。她的話語似乎很少也很難進入——更遑論融入——諸如“元宇宙”、網絡信息、基因編輯、AI智能人……的科技倫理討論和諸如生態倫理、人口倫理等前沿應用倫理學的主流話語;而在國家“精準扶貧”、“共同富?!焙椭腥A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國際阿富汗“停戰”、“撤軍”、中美緊張沖突、世界“人權”爭論等重大時代性探究與對話中,她的理論和論理方式也似乎沒有顯示應有——更難言足夠——的思想力量。

  承認倫理學現實窘迫并不尷尬,更何況,這種窘迫也不僅僅屬于倫理學或者是某一個人。面對當前“緊急事件”頻發甚至危機四伏的時代和世界,幾乎包括學人在內的人們很難做到“亂云飛渡仍從容”,更多的是窘迫與驚慌失措。窘迫緣于自身的內在能力難以應付外部的挑戰,而從容則來自基于堅定自信的心態。從容不迫是我們這個時代較為稀罕的精神心理資源。因為稀有,所以貴珍。著眼2022年或者更長遠地說,我們面對的時代性倫理學課題不僅不會減少或挑戰難度降低,而且還會不斷加劇繁衍,更為復雜尖銳,需要我們以更強的心力去正視、思考并探索解答之方和解決之道。答案未必是終極真理,也不存在任何終極真理和終極答案,可解釋和解決新問題的論理方法、理論路徑和可行方案都是開放的。

  造成我們窘迫的原因有許多,最重要的兩點是:其一,我們的倫理學如同所有人文社會科學一樣,源自我們對人類道德生活世界之常態的一般思考和推理,面對非常態或緊急狀態,難免驚慌失措,不堪應付實際突發的緊急需求或特殊吁求;其二,在一個開放的、在相當深刻而廣泛的程度上已然實現經濟全球化的當代世界和時代,任何關于中國的倫理學思考,都必須在“中國與世界”——或者說“中國暨世界”——的語境中展開,否則,便難免失之于片面,缺乏普遍有效的理論解釋力和實踐可信性。

  基于上述考量,敝以為,對于中國倫理學人及其未來研究來說,最為緊要的是抓住以下關鍵:(1)科學認識并準確診斷我們這個時代和世界的倫理實在面貌、道德文化癥候、以及它們的變速節律,以期真正把握作為時代精神與精神氣質的新時代之道德倫理問題,這是直面當代道德挑戰并解決道德緊要問題的前提條件。(2)跨出單一既定的倫理學知識體系或理論框架,借援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特別是它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實現內在的而非形式的跨學科聯合,以改進倫理學自身,包括更新和改進倫理學的研究方法、充實倫理學的思想資源和理論資源,甚至還包括改善傳統的倫理學工作方式,非如此不足以適應新時代的新挑戰。比如,拓展和改進我們的應用倫理學研究,特別是科技倫理的專業化研究。(3)在前兩個基礎上,大膽嘗試倫理學的理論創新,甚至是理論范式和學術范式的創新,唯其如此,我們的倫理學才能從容應對新時代的各種常態與非常態下的道德倫理挑戰,并在此過程中改進和完善倫理學自身的理論裝備與技術條件。這是當代中國倫理學有可能真正展現其文明與文化特色,并立足于當代暨未來諸民族文明與文化之林的充要條件。

  因此,面對未來,中國倫理學首先應該是具有作為時代精神氣質(即古希臘哲學倫理學所謂“ethos”原始本義上的時代之“精神氣質”)的文化價值與道義理想的表征,不僅能夠充分有效地料理我們和我們生活世界的各種常態道德倫理問題,而且還足以應對各種非常態的道德緊急事件和例外倫理挑戰。譬如說,面對突如其來的諸如“非典”、“新冠”、“逆全球化”甚或“反全球化”浪潮,中國倫理學能夠發出清晰響亮的聲音,提出具有自身“知識版權”和“理論原創”的倫理學理論與實踐方案,并能夠展現足夠充分的開放性和公度性。其次,走向未來的中國倫理學還應該是不斷自我改進型的,這種改進不單體現為自身的理論與實踐之有機結合,更表現為與友鄰人文社會科學和前沿科學技術之間的交叉和相互攀援。易言之,她必定且應該是代表新時代的新理論、新道德和新希望。最后,面向未來的中國倫理學不僅屬于中國,還應屬于世界,她必須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也要學會服務于人類道德事務,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文化紐帶和基本價值導向,表達未來世界和人類的理想、信念、價值、希望。若此論不虛,則自然導出一個重要結論:對時代價值精神與道義理想的理解把握能力、對多學科交叉和現代新科技的知識學習與運用能力,以及對一切新課題、新技術的回應能力,將成為未來倫理學是否可能且有多大可能的關鍵所在。因之,除了必要的理論創新勇氣和深厚的學術積累之外,學習與創新很可能是中國倫理學人必須承諾的兩個最為緊迫的學術志業。

 

張海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彰顯強大生命力

 

 

 

  【學者簡介】張海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孫中山研究會會長、中國義和團研究會理事長。主要著作有《追求集: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探索》、《東廠論史錄——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評論與思考》、《張海鵬集》、《張海鵬自選集》、《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張海鵬論近代中國歷史》《張海鵬文集(全7卷)》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的總體概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個方面。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學說認為,人類告別了原始社會的野蠻狀態后,進入奴隸社會,開始進入人類的文明社會。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經歷了奴隸社會文明即奴隸社會形態、封建社會文明即封建社會形態、資本主義文明即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在當今世界上,有關奴隸社會形態的知識只能從書本上尋找了,有關封建社會形態,也不多見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是什么樣?我們通過現實已經看得很清楚了。資本主義國家有很發達的,有次發達的,也有不太發達的。各國的情況差別雖然很大,但資本家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生產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以剝削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為基本手段則大致是相同的。

  從2019年新冠病毒被發現并傳播,到現在約兩年了。我們能夠從西方各國和中國防疫抗疫的表現看到對比。當西方各國正岌岌于防范無策之際,中國防疫抗疫得當,人心安定,社會生活穩定,經濟生活基本正常,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會比2020年上升8%,達到110萬億人民幣。與西方各國的情況對比極為鮮明,孰優孰劣,一目了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示出來強大的生命力。從長時段歷史來看,從大歷史觀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已經表現出來。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實現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只有始終以人民為本、為人民服務,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的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我們不斷向前進。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難以取得成功的。

  新的一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總體要求,努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開拓創新!

 

瞿林東:展望2022年中國史學的發展

 

 

  【學者簡介】瞿林東,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兼歷史學部召集人之一,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主要著作有《唐代史學論稿》《中國史學散論》《中國史學史教程》《白壽彝與20世紀中國史學》《我的史學人生》《中國古代史學十講》《彰往察來:探尋歷史中的智慧》《瞿林東文集》(十卷本)等。 

 

  展望2022年中國史學的發展,在以下幾個方面,都有望取得新的進展。

  一是加強對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成就的研究。21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領域提出了一些新的重要論斷,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生態文明與社會建設等,這些都跟馬克思主義史學關系極為密切,需要結合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和中國史學作出進一步的闡述,以豐富和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攀登至更高的境界。

  二是民族史和民族史學研究。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科學論斷和重大國是,關于中華民族史的研究,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必將有新的研究成果不斷面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學者提出,要把中國史學史寫成多民族的史學史。近40年來,史學史研究者在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在一些中國史學史著作中,增加了對民族史學的論述。2018年和2020年,先后出版了《中國民族史學史綱要》《中國少數民族史學史》兩部專著,展示出中華民族史學的特色和風采,也為中國史學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

  三是對中國古代史學遺產中的重大問題作出理論性的總結和分析研究?!叭篌w系”建設的要求之一是繼承性和民族性。中國古代史學的豐富遺產,是實現繼承性和民族性的寶藏。在這方面,史學界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梳理重大問題和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要付出艱苦的努力?!?/p>

  近來,中國學者注意到西方史學界對歷史理論的關注,這一史學現象在2022年的發展趨勢,仍是中國史學應當研究的重要問題,并在中西比較中進一步提升自我,彰顯中國學者的話語權。

 

趙敦華:德國哲學的中國經驗

 

 

 

  【學者簡介】趙敦華,北京大學哲學系博雅講席教授,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兼宗教學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哲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現代西方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基督教哲學一千五百年》、《西方哲學簡史》、《人性和倫理的跨文化研究》等。

  

  最近對德國哲學在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番研究。西方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從1930年代開始遂以德國哲學為主流。究其原因有四:第一,從國際大環境看,1870—1945年是德國哲學發展的黃金期,英法等西方列國紛紛跟隨德國哲學家;第二,20世紀30年代,五四時期出國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在國外學習的是當時西方哲學主流即德國哲學,回國后在國內大學哲學系教席上傳授、翻譯和出版德國哲學著作;第三,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全國抗日呼聲高漲,中國人在德國哲學中“拿來”了適合自己國情的思想資源,賀麟在抗戰期間寫了《德國三大哲人處國難時之態度》的書,其中說:“我們所處的時代與黑格爾的時代都是強敵壓境、國內四分五裂,人心渙散頹喪時代……黑格爾的學說對于解決時代的問題,實有足資我們借鑒的地方”;第四,也許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對中共文化戰線的圍剿被打破,馬克思主義著作流行,蘇聯研究辯證法著作被視為是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和發展,經過“辯證法問題”的大討論,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唯物辯證法是研究哲學、歷史和社會的正確的科學方法。在此共識的基礎上,1949年之后,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德國哲學家思想被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哲學的熱門話題。改革開放以來,尼采、海德格爾、現象學風靡一時,黑格爾主義依附西方馬克思主義被更新,康德主義也因其啟蒙精神而復興。直至現在,德國哲學仍是中國研究西方哲學的“龍頭”。

  2020年,我做了一個題為“中國人為何熱衷于德國哲學”的講座,對德國哲學對中國哲學界深遠影響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中國人對待西方哲學,不是不加選擇的“拿來主義”,而是根據需要有選擇地引進,德國哲學在不同時期分別適應了抗日救亡、宣傳馬克思主義、啟蒙開放的時代精神,因此,成為中國人“拿來主義”的首選。而且,“拿來”不是“照搬”或全盤復制,而是根據自己需要的改造和吸收消化,才能成為滋養自身的思想資源。這里說一個故事,2004年是康德逝世兩百周年, 全世界都進行紀念活動,北大哲學系也開了一次國際研討會, 邀請了一些德國哲學家跟中國學者進行交流??斓浇Y束時, 有一位德國同行有一點困惑地問我:“你們中國人講的康德和我們講的康德,怎么有一點不一樣呢?”我回答說,不一樣是正常的,因為我們在讀康德著作的時候,是選擇適合中國人需要的角度來理解康德,想知道康德對理解中國傳統和現實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這是一個獨特的角度。另外,會議論文雖然是用英文或德文發表,但這些論文的大部分一開始是用中文寫作的,再把中文翻譯為英文或德文。用中文寫作的論文,即使被翻譯為外文,仍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漢語思維的特點,與完全用英文或者德文來思考或者寫作的論文當然有思維和表達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并不意味有高下之分,并不是說德國人對康德的理解和解釋有優先權;中國人理解的特有角度,中文特有的表達和思維方式就一定是不地道的,只有用德文來理解和表達德國哲學家的著作才是地道的,我想不能這樣說。實際上,這位德國同行也承認,他從中國的同行身上學到很多原來被他們忽視的東西。

  中國人為何“熱衷”德國哲學,這一提問方式隱含價值判斷,“熱衷”有“偏愛”甚至或“盲從”的意思。德國哲學體大精深,大哲學家都有自己的體系,每個體系都有自己的邏輯,接受了這個邏輯,體系內的一切經驗現象都可以得到解釋,一切原理都可以得到證明,對學習者有極大吸引力。如果把德國哲學的某一邏輯當作思維定勢,必然沉溺在特定體系中不能自拔,不能適應經驗世界的變化,特別難以處理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最近幾十年來,德國哲學失去了曾經引領西方哲學的創造力,或固守在與自然科學對立的精神科學的幾個據點,或對經典考證不斷更新。對德國哲學的任何體系,我們不能做整體性的肯定,而要打散重組,重新編碼,把各種“先驗邏輯”的片段整合為符合實踐和現實的解釋模式。這樣說有點抽象,下面舉個例子。

  漢娜·阿倫特的“平庸之惡”的說法在中國很有市場,學術界和新聞媒體都在消費這一概念,而無批判性反思。今年11月27日在“中國第二屆康德大會”上,我做了“平庸之惡還是根本惡”發言,用艾希曼案件的證據說明,納粹大屠殺的罪犯艾希曼并不像阿倫特所說是平庸的常人,而完全符合康德對“根本惡”的定義;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法庭的辯護也不像阿倫特所說是“喪失了表達能力”的“無思想”,而完全符合黑格爾對“偽善”各種表現的描述。當然,阿倫特也不全錯,她提出了“后奧斯維辛時代”如何反抗惡的正確問題,但得出了錯誤答案。相比而言,康德和黑格爾更深刻地揭示了惡的現象和本質,但沒有解決“人性決定制度、制度決定人性”的悖論。馬克思的名言“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方向,現在應繼續探索,找到如何防范和制止邪惡的切實可行途徑。 

 

李林:加快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

 

 

  【學者簡介】李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原所長、法學系原主任。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上,2022年將是非常值得期待和向往的一年。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角度看,“加快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將是2022年我國法治發展的關鍵詞。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進一步發揮,黨運用法治方式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這對未來加快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

  深入學習貫徹研究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取得新成效。習近平法治思想既是重大戰略思想,又是重大工作部署;既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又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深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話語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教材體系和原創性、創新性等重大理論問題研究,將取得新發展,實現新突破。

  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邁上新臺階?!斗ㄖ沃袊ㄔO規劃(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從頂層設計上規劃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藍圖、施工圖、路線圖。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下,深入貫徹落實這“一規劃、兩綱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統籌推進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建設,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建設將全面推進,不斷取得新成效。

  法治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幸福展現新面貌。圍繞推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作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民共同富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提供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

  2022年12月4日,將迎來現行憲法頒布施行四十周年。我們將深刻闡述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深刻總結我國憲法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緊密結合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深刻總結黨領導人民推進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成就新經驗,對未來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切實維護憲法權威,全面加強憲法監督,努力把保障憲法實施監督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奮力開創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的新局面。

 

呂煒: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研究

 

 

  【學者簡介】呂煒,東北財經大學教授、東北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在以西方國家作為現代化“先行者”所構建出來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中,不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謀求現代化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慘痛的教訓,或者為了這個現代化進程而形成對西方主導的政治經濟秩序的依賴,從而失去獨立自主的現代化,或者保有獨立自主而難以融入這個現代化進程,從而仍難分享現代化進程的紅利。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既堅持獨立自主又實現了現代化發展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世界上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方案和智慧。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核心命題和基本要求,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保障發展安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尤其是在百年變局持續深入演化,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破壞性作用仍然存在,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復蘇影響可能持續的背景下,統籌發展和安全在新的一年里至關重要。

  在強化國家能力和制度建設中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人類現代化進程的歷史規律來看,政治的現代化是整體現代化的動力和保障。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既要不斷解決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分化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及其整合等諸多內部問題,也必然面臨著在競爭性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中謀求發展的外部環境問題。這種內外因素相互交織、影響甚至相互加劇的關系和問題,實質上是對現代化過程中的國家能力和制度建設構成了現實挑戰和要求。我國國家能力和制度效能的顯著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既是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能夠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人口數量巨大、持續歷史更長、具有超大規模的現代化。在大規模經濟變革、深層次社會結構和利益調整以及復雜嚴峻的國際政經形勢對國家能力和制度建設的挑戰可能更加突出的環境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障中央政府權威的政治原則和制度優勢,只能加強不容削弱。

  在全面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歷史已經證明,現代化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如果不能實現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向往的根本保障,不能讓人民群眾從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有的現代化都只能淪為空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都會走入歧途。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根本理念,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堅持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安排。積極穩妥地處理好實現共同富裕的總量和結構,目標和過程,效率和公平,市場、政府和社會等重大關系,讓現代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王?。鹤V寫中國考古學更加絢麗的畫卷

 

 

  【學者簡介】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2021年10月,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給大會發來賀信,對百年來中國考古取得的成就給予充分肯定,并對今后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做出明確要求。全國考古學界精神振奮,歡欣鼓舞,中國考古學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脊殴ぷ髡叩臍v史責任感、使命感更加強烈,探索未知、追溯本源,努力研究闡釋和宣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些長期制約中國考古發展的瓶頸問題,如人員編制等正在得到大力度解決。中國考古學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已在20多個國家實施聯合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梢哉f,中國考古學正在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我應《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等報刊之約,撰寫了幾篇從不同角度回顧中國考古學百年歷程和取得成就的文章。與全國270多位學者一道,共同撰寫出版了917萬字的大部頭著作——《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這是我們獻給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考古學百年誕辰、獻給國內外學術界的一份大禮。去年,我還為紀念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百年創作了《百年心語》、《我是中國考古人》、《仰韶之光》等五首歌曲,以音樂的方式表達了中國考古人的心聲。

  面向2022年,中國考古學也開啟了下一個百年的新征程。

  2022年,中國考古學將在原有的基礎上以更加高昂的士氣,更加振奮的精神面貌,更加堅定的開拓步伐,埋頭苦干、砥礪創新、傳承發展,實現新突破,創造新輝煌。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將通過全國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一步步實現。我們的考古發掘、文化遺產保護、考古成果的宣傳推廣、考古學的國際化等工作都將邁開全新的步伐,開創嶄新的局面。中國考古學者將繼續在百年來幾代考古學人開創的艱苦奮斗、嚴謹求實、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指引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田野考古發掘為基礎,堅持多學科融合,弘揚傳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展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民族取得的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貢獻,為實現宏偉目標闊步前行!

 

韓建業:中華文明是超大型文明 考古學人須有更大作為

 

 

  【學者簡介】韓建業,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22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百年之后的第一年,是一個新的起點。在新的一年里,考古學會更熱、更吸引人,考古學人才會更受社會歡迎,會有更多重要考古發現不斷涌入人們的視野,會有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涌現出來,會有更多文化遺產得到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公眾對考古學和文化遺產的認識會有新的提升。

  新的一年,我的科研任務主要有兩項:一是做好南佐遺址的發掘,二是繼續進行歐亞視野下的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中華文明起源的區域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甘肅慶陽南佐環壕聚落遺址面積達600萬平方米,是距今5000年左右中國最大的中心聚落遺址之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最好見證。新的一年,我們要加強團隊力量,加大多學科研究力度,提高田野工作水平,進一步揭示遺址中央宮殿式大型夯土建筑區的布局結構,進一步理清夯土“九臺”及其環壕的結構功能,探索聚落西壕及聚落整體結構,調查了解周邊其他相關遺址情況。我們同時會加緊整理和研究考古資料,將考古成果盡快公諸于世。

  中華文明有8000多年的起源史、5000多年的形成史,長期走著自己獨特的道路而又與早期西方文明存在交流,積淀了許多獨特的精神內核或文化基因而又與西方文明有著諸多共通之處,這些都必須在宏觀的歐亞視野下,通過對早期中西文明的比較才能看得清楚。中華文明是超大型文明,在起源和形成階段出現過一些各具特色的文明模式,最后互相激蕩融合為有主體有中心的多支一體的“天下文明”。

  考古學是一門最喜歡追尋人類悠遠過去的學問,在我的心目中也是一門最關注人類長遠前途的學科。朝古代看得越遠,向今后想得越深??脊艑W所揭示的中華文明數千年連續發展的史實,就是現在和今后中華民族必須走自己道路的歷史依據??脊艑W給了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自信!

 

吳曉波:構建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國家創新體系 

  

 

  【學者簡介】吳曉波,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特級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F任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浙江大學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性機遇,特別需要厘清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國家創新體系的內在理論、戰略與實踐邏輯,這是中國尋求發展新道路的現實需要。構建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國家創新體系,對于我國抓住范式轉變的戰略機會窗口,充分參與到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發的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重構的進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推進與應用,企業的價值創造機制加速從價值鏈轉向價值網絡,前者強調異質性和排他性,后者強調包容性和互補性。創新管理實踐從源頭、過程到模式都發生著根本性變化,創新不再局限于單一企業的資源利用,網絡化逐漸模糊了產業邊界、分工角色,從而導致既有技術創新理論難以解釋新情境下的技術創新管理實踐。

  在中國的技術與創新管理研究上,核心是超越追趕,如何突破范式的天花板。為此,我和團隊進行了從“二次創新”到“超越追趕”的理論探索,尤其強調了穿越范式更新周期的“超越追趕”過程中非連續和非線性的重要作用,如何認識這種作用是技術與創新管理的核心內容?;诖?,我們嘗試建立了中國創新管理的原創理論體系“C理論”。

  構建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的國家創新體系,既是解決關鍵產業領域面臨的“卡脖子”問題需要,也是中國搶抓新一輪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殺手锏”。其價值和意義還在于,深入剖析范式轉變期的新型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需求;探索新時期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七位一體”國家創新體系,通過引入用戶和金融兩大創新支持體系,集合“政產學研金介用”各方資源和優勢,攻關專精特新的卡脖子技術;探索基于生態協同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國家創新體系“3+1”運行機制;探索基于構型觀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戰略路徑;提出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四維”政策設計。

  期待未來中國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穿越周期的管理,抓住重大戰略性機會窗口,實現高質量地可持續發展。

 

金應忠:和合共生開創人類更美好未來

 

  

 

  【學者簡介】金應忠,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類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家園。面對共同挑戰,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人類只有和衷共濟、和合共生這一條出路?!边@似乎既可以成為當今人類社會“辭舊”的結論,同樣又可以成為當今人類社會“迎新”之路的開端,沿著和衷共濟、和合共生之道,“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邁進,共同創造更加美好未來”。

  ——和衷共濟、和合共生之道源于世界觀的邏輯。人自我存在于社會分工與合作的世界,人既有個體性、追求“個體利益”,又具有共生性、相互間存在“共同利益”。

  ——和衷共濟、和合共生之道是人類尋求自我實現的邏輯。矛盾沖突的各方之間還有共同利益,還存在相互依存關系。所以相關各方要承認共同利益、相互依存的客觀性,要承認共同利益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共同價值,由此規定了,在實現個體利益時要兼顧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以求和合共生。

  ——和衷共濟、和合共生之道是尋求合作共贏的邏輯。和合共生的過程,本質上是各自獲得自我實現的過程,因而,和合共生的邏輯是合作共贏的邏輯。要努力使相互適應、滿足他者自我實現需要的過程變成和合的過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和衷共濟、和合共生之道是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邏輯。當今世界各國有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發展水平,當然有不同的利益、安全、權力的追求,因此,需要求同存異、按照最基本的追求來建立共存、共處、共生之道,在邏輯的起點上形成最大公約數。

  在和衷共濟、和合共生共建美好世界的過程中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即將來臨的2022年驅走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陰霾,迎來和平發展的曙光。

 

 

孫正聿:用理論思維撰寫《當代中國哲學》

 

 

  【學者簡介】孫正聿,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科研基地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2022年,我的主要工作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

  建設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中國特色哲學,是當代中國哲學的歷史使命,也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的立意和追求。當代中國哲學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從根本上說是立足于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和當代人類文明形態變革,不斷地“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和“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賦予哲學思想、哲學觀點、哲學命題以新的思想內涵、時代內涵、文明內涵,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提供中國特色哲學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智慧。這就要求我們有志存高遠的大氣、真誠探索的正氣、敢于創新的勇氣,以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的理論思維去創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中國特色哲學,撰寫出展現中國特色的《當代中國哲學》。

  理論思維是以理論把握現實、引領實踐、推進文明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力量,是照亮學術研究的“普照光”,也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的“活的靈魂”。用理論思維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就需要發現和提出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洞察力、總結和提煉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概括力、闡釋和論證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思辨力、回答和解決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思想力。這就要求我們,以扎實的文獻積累“得道于心”,以深刻的思想積累“發明于心”,以厚重的生活積累“活化于心”,以“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的使命意識,真正把《當代中國哲學》撰寫成一部“著作等心”的學術著作。 

 

鄭保衛:對2022年新聞學研究的思考

 

 

  【學者簡介】鄭保衛,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

 

  在新的一年里,我們要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為引領,認真總結黨的新聞事業的百年成就經驗,奮力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美好未來。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新聞事業始終與黨同向同行,真實記錄了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全面書寫了黨的百年輝煌業績,有效宣傳了黨的綱領主張,促進了社會進步,守望了公平正義,取得了彪炳史冊的重大成就,作出了無以替代的歷史貢獻,在黨的百年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留下了永載史冊的華章。

  黨的新聞事業百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艱難起步、砥礪奮斗、艱苦創業,開拓了中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發展道路,成為有著重要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和競爭力的新聞事業,雄立于世界新聞事業之林。

  黨的新聞事業百年來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緊密結合中國國情黨情,在長期豐富的新聞實踐中積累了黨管媒體、人民中心、正確導向、正面宣傳、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等經驗,開創了中國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形成了獨特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特色與優勢。

  黨的新聞事業通過百年實踐所形成和開創的優良傳統,為人類社會更好地運用新聞事業服務于黨和人民,服務于國家和社會,服務于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實踐導向,大大豐富了世界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歷史經驗,在人類傳媒業發展歷史上豎起了一座豐碑。

  總結黨的新聞事業百年成就經驗,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拓展國際視野,堅持守正創新,為努力構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工作需要、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客觀規律,經得起歷史和實踐考驗的新聞學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胡正榮: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三大體系”

 

 

  【學者簡介】胡正榮,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

 

  2022年將會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重要而關鍵的一年。新聞傳播學學術研究也應該與時代同行,既要圍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論斷和戰略任務,努力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又要緊扣國家戰略,聚焦傳媒新發展階段,貫徹傳媒新發展理念,構建傳媒新發展格局。因此,展望2022年中國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學術研究以及話語體系構建等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任務。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三大體系”,這是新聞傳播學創新發展的當務之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宣傳思想工作等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都是我們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三大體系”的根本遵循,是我們研究的基本范式,是我們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我們“三大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我國如火如荼的傳播活動和媒體實踐,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傳播格局的變化為中國特色新聞學“三大體系”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滋養。

  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體系需要重構、學術體系需要重組、話語體系需要重塑。實現這“三重”的根本原則是基礎性、前沿性和開放性。

  基礎性體現在我們要大力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聞學中的指導與運用。具體表現在加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歷史研究、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實踐研究以及中華優秀傳播思想與歷史研究等。

  前沿性體現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變了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底層的邏輯,我們必須加快和加深對新聞傳播新問題的基礎研究,以期構建有別于工業時代的新時代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具體表現在數字傳播理論與歷史、傳播媒體與國家治理、國際傳播、媒體融合與全媒體建設、數字文娛、平臺生態與治理等方面研究。

  開放性表現在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聞傳播學“三大體系”更需要在與世界的互動中創造出融通中外的學科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向世界的新聞傳播學貢獻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通過學術交流與互動,增強學術自信,提升學術影響力。在學術互動和文明互鑒中豐富我們的學科體系,努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新聞傳播學學科力量。

 

王路:辭舊迎新話邏輯

 

 

  【學者簡介】王路,鄭州大學哲學學院特聘首席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邏輯學會現代邏輯專業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弗雷格思想研究》、《邏輯的觀念》、《“是”與“真”——形而上學的基石》、《邏輯基礎》、《邏輯與哲學》、《寂寞求真》等;主要譯著有《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算術基礎》、《分析哲學的起源》、《真之追求》等。

  

  國內哲學家常常批評邏輯有局限性,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內容,解決不了哲學的根本問題,尤其是解決不了現實的重大的社會問題。但是他們一般都承認邏輯很重要。批評邏輯者多與自身研究相關:他們不懂邏輯,對邏輯的重要性沒有切身的感受,卻依然著書立說,甚至成為名家。他們承認邏輯重要大概出于一種常識性的認識:人是理性動物,不講邏輯是不對的,也是不行的。若不是礙于這一點,邏輯的重要性其實本來也是不會說的。所以,不懂邏輯,并不妨礙人們說邏輯重要,也不妨礙人們批評邏輯有局限性。

  重要性是一個價值判斷,總會有些含糊。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問:邏輯對哲學是必要的嗎?我認為,必要的一定是重要的,而重要的不一定是必要的。這樣來討論重要性,可以說得更清楚一些。

  亞里士多德認為,從事哲學研究時要具有邏輯的修養;康德說,形而上學研究要從邏輯和數學出發;黑格爾則從邏輯出發尋找初始概念,構造起他的整個哲學體系;胡塞爾直接將自己哲學體系的奠基之作命名為“邏輯研究”;羅素則直言,邏輯是哲學的本質。所有這些,可以簡單歸為一句話:邏輯是哲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東西,因而十分重要。這樣的哲學可以叫本體論或認識論,現象學或分析哲學,或者,第一哲學或形而上學。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表述,這是關于“是本身”的研究,用我的話說,這是關于認識本身的研究。這樣的研究是先驗的。邏輯是與認識相關的研究,也是先驗的,正是在認識和先驗性這兩點上,邏輯與哲學是相通的:天然結盟,不可分割。所以我一直主張,應該將being譯為“是”,而不是譯為“存在”,應該在系詞的意義上理解being,應該凸顯這種與邏輯相關的性質和意義,并且應該將這樣的理解和認識貫徹始終。

  許多哲學家似乎對這樣的哲學不滿,批評它難懂,無用,認為哲學應該解決現實問題,喜歡以加字的方式使哲學研究具體化。黑格爾就提出過“自然哲學”、“歷史哲學”、“法哲學”,它們與他的邏輯和形而上學顯然是根本不同的。今天這樣的哲學就更多了,然而,“加字”似乎成為一種能力,使加字哲學層出不窮,比如工程哲學、休閑哲學、兒童哲學等等。在我看來,“工程”、“休閑”等加字清晰地表明,它們與經驗相關,這與邏輯相關的哲學是根本不同的。

  本體論、認識論和分析哲學是形而上學不同時期的不同形態。邏輯對于哲學或者說形而上學是必要的。

  以上是從哲學的角度來談論邏輯的重要性,借助了必要性這一概念。邏輯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因而也可以拋開必要性,直接從邏輯的角度來談重要性。這樣就會看到,對邏輯重要性的認識可以有不同層次。

  首先,邏輯是一種最基本的思維活動的能力。人們不用專門學習邏輯,就會有這種能力,人們運用這種能力進行解釋、說明、論證和預測。所以,邏輯重要可以是一種常識性的認識。

  其次,邏輯是一門學科。通過學習,它可以成為人們的一種觀念,形成人們的一種知識結構,在工作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地起作用。所以,邏輯重要可以是一種學科意義上的認識。

  再次,邏輯是一種理論。通過學習,它可以被人們掌握并應用于特定的專業,比如哲學。所以,邏輯重要可以是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認識。

  最后,邏輯是一個專業。它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形成自己的理論方法,與其他學科形成區別。所以,邏輯重要可以是一種專業意義上的認識。

  所以,同樣談論邏輯重要,對邏輯的認識和理解,對邏輯理論的認識和把握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邏輯的重要性可以是一種理論性的認識,也可以只是一種好聽的說法,成為夸夸其談。其實和加字哲學一樣,加字邏輯也一直存在,比如先驗邏輯、辯證邏輯、思辨邏輯、歸納邏輯等等。在加字邏輯的討論中,可以明顯看到人們想要發展邏輯的愿望,也可以隱隱感到邏輯對人們形成的一種壓力,特別是現代邏輯產生之后,這種壓力越來越明顯:邏輯已經變成一種專門化的東西,而人是理性動物,總不能不講邏輯。所以,總有人想通過加字來談邏輯,以此來避開那本來不加字的邏輯。

  我希望哲學家們對邏輯不要有壓力,不懂邏輯也不必焦慮。最簡單的辦法是學習,通過學習獲得關于邏輯的認識,并進而認識邏輯對哲學的必要性,由此真正認識到邏輯的重要性。應該看到,掌握邏輯的理論和方法,對于加字哲學的研究盡管不是必要的,卻并非沒有好處,而對于哲學或形而上學的研究來說,不僅有好處,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楊光斌:中國政治學的內在轉向

 

 

  【學者簡介】楊光斌,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歷史為政治學提供了重要素材

  一切政治理論都是歷史政治理論。社會科學的三大理論脈絡是歷史性的,所有的方法論也是歷史性的。制度主義是歐陸政治和思想傳統,理性選擇主義是美國個人主義的現實寫照,階級分析是革命道路演繹的一種方法,歷史政治學自然是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中國性的方法論。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諸如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民主、自由、法治,等等,都是比較歷史分析的成果。

  歷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是明天的歷史,歷史為政治學提供了最穩定的經驗和素材,因此政治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都離不開歷史分析。

  世界政治學研究是中國的傳統

  首先,在基礎概念研究上,這些年我在基礎理論研究上下了些功夫,比如在民主研究上,提出“民主的同質化條件”以解釋普遍性的無效民主現象;重構合法性概念以改變“選舉授權才有合法性”的流行觀念、建構包括政治認知力—體制吸納力—制度整合力—政策執行力構成的國家治理能力理論、提出政黨中心主義概念以在社會科學路徑上解釋中國共產黨、提出中國模式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

  其次,在方法論上,推動歷史政治學研究。歷史政治學被學界認為是中國政治學發展的一種新出路、新方向。

  再次,在研究議程上,推動世界政治學研究。傳統的國際關系理論具有嚴重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而世界政治研究是中國傳統。世界政治學得到國際問題研究界的高度認可。

  政治學研究的歷史和現實路徑

  政治學研究無外乎兩種路徑:歷史的和現實的。歷史研究的路徑自然是歷史政治學,歷史政治學并不局限于一國歷史的研究,也用于比較歷史分析;現實研究的路徑主要是田野政治學和大數據的應用。歷史政治學和田野政治學標志著“中國性”政治學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政治學從移植、模仿的學生階段,正在走向以我為主的成熟階段,從知識來源的外生性走向知識生產的內生性。中國政治學的“內在轉向”已經成為主要現象。

 

張振江:2022年,構建和平世界

 

 

  【學者簡介】張振江,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

 

  國際關系研究要具備跨學科意識。一方面,與其他學科相比,國際關系研究需要更多的學科知識、理論和方法,這也就意味著在日常知識積累的閱讀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地涉獵更多的領域。

  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學術研究,作為高校教師,一個更為重要的使命是培養人才。不同于以問題為導向的個人學術研究,國際關系研究領域的人才培養是在培養國際關系專業的學生,這就需要對國際關系這個學科的專業知識、理論、方法和意識進行專門的訓練。當然,我也會鼓勵學生有更廣泛的知識積累,有跨學科的意識,但首先是注重他們的學科訓練。目前“多學科”和“跨學科”成為熱點,但如果沒有一個基本學科做支撐,所謂的“多”和“跨”也都成了無源之水。

  國際關系研究要突破國家概念。研究國際關系需要關注“國”。一是要看到國家本身就是個復雜的歷史過程,而當前國家的主要形態之一——現代國家也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呈現。中國人常說的家國天下。人類歷史上從家族、到村落、到城邦、到地區、到國家、再到國際區域、甚至展望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一個個階段的呈現。二是要看到構成國家的“人”,國家是保護人的基本單位,國家的決策者也是人。

  2022年,希望新冠肺炎疫情盡快平息,各國之間人員交流盡快恢復。過去的兩年,很多交流都在線上,但有限的線上交流難以有效地溝通,消除不同人群之間的誤解。實際上,無論人際關系還是國際關系,面對面的交流都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但可以傳遞信息、表達觀點,更能釋疑解惑、增加信任和建立友誼。

 

戴長征: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展開國際政治研究

 

 

  【學者簡介】戴長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院長、政治學部部長。

  

  政治學思辨性及實踐性并存

  政治學學科是經世致用之學,涉及的領域和問題眾多,內涵與外延均十分廣闊,不僅要關注理論,還要服務于國家戰略,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政治學的目的是為治國理政服務,為全世界貢獻出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學學者需要圍繞國家及社會需要以及人類前途和命運來進行學術研究。目前,在政治學領域中,和平、發展、公平、正義、自由、民主等價值是政治學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

  我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國際政治學。國際政治學需要關注國際社會、理解與分析國際社會中相互聯系及互動的規律。在我看來,國際政治研究需要圍繞國家利益與如何促進國家進步的相關問題來展開。因此,對于中國的國際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研究而言,需要立足于中國實際,關注中國需要、中國發展,從而更好在國際社會中發揮中國作用。

  在我看來,政治學這門學科具有很高的魅力、思想性極高、思辨性及科學性并存。在這里我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就是許多人認為政治學只關注政策,這種觀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政治學的研究需要依據學理基礎,進行知識建構和理論分析。此外,構建政治學體系需要考察其理論如何為人類發展、為國家戰略及為治國理政作出貢獻。

  從實踐層面來看,我認為政治學需要以問題為導向,關注理解現實、解決現實矛盾問題以及擘畫人類未來前景、改善人類境遇??傊?,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政治學理念,但其核心是關注政治效能與政治績效。

  理論構建與現實關懷并重是推動政治學研究的關鍵

  在我看來,西方的政治學研究與我國的政治學研究存在一些錯位。比如,在20世紀90年代,西方的政治學概念主要強調民主轉型、現代化轉型、新自由主義、社會抗爭、社會中心等。當時我們的政治學研究也按部就班沿著西方路徑進行追隨,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沒有自己的底色,亦步亦趨。就如同我上面提到的,構建中國的國際政治學研究需要立足中國實際與歷史傳統經驗,提出中國話語、建構中國學派,針對中國來講政治。為了進一步做好中國政治學和經濟學的構建,需要專注于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問題,提出真正有理論思考的真問題,并依據中國問題進行概念提煉與抽象,推動學科發展。

  在做政治學研究的過程中要把知識和理論相結合,注重概念的運用和拓展,也要關注發展問題,運用發展的眼光來指明未來的方向。目前,中國學界一直強調發展的重要性,但對發展這一概念的研究還是較為單一,而且話語的豐富性仍舊不夠。比如,中國的脫貧攻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超額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墒?,西方國家及學者對中國發展的生動現實了解不夠,只是通過官方文件理解中國的脫貧攻堅,對其重大貢獻及生動現實了解不夠。在這一方面,我認為我們在對外傳播脫貧貢獻的時候需要用真實的事例來清晰闡釋中國的脫貧理念及其對發展的貢獻,這樣才能夠讓西方國家及學者清楚地了解中國的發展理念,從而更為了解中國,減少戰略誤判及對抗的風險?! ?/p>

  政治學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服務的。同理,國際政治學主要涉及的是如何解決國際問題。世界并不太平,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風險與日俱增。各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會有矛盾,國際政治學的目的是為解決國際問題提供理論支撐和戰略咨詢,強調的是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國際問題。我希望國際政治學也能夠從實踐視角拓展解決國際問題的方法論。在當今世界大變局下,中國國際政治學的發展需要圍繞重大命題,為國家利益服務。讓世界聽到中國特色的政治學聲音是我來年對這一學科最大的期待。

 

眭依凡:2022年高等教育寄望

 

 

  【學者簡介】眭依凡,浙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

 

   作為一名高等教育理論工作者,我對2022年高等教育發展的最大期盼是:我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取得具有比較優勢的突破性進展,所有高校包括“雙一流”建設高校都自覺于內涵式發展,為實現國家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如果說加快“雙一流”高校建設僅是指向極少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其旨在通過拔尖創造性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以縮小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距離,盡快提升國家現在和未來的高新知識與高新技術的國際競爭力,那么,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則是對包括“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內的所有高校改革發展提出的更高標準的要求,其旨在全面提升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及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是黨中央為建設高等教育現代化強國作出的高瞻遠矚的重大戰略決策,與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目標一脈相承,是促進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的抓手和任務。換言之,“雙一流”高校建設及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否取得突破性進展,是2022年我們檢驗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成效的準繩及標尺。

  總而言之,加快“雙一流”建設及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推進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不能分割的“一體兩翼”,它們共同構成我國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也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兩個缺一不可的選項。

 

關鍵詞:中國學術;理論體系;思想體系;話語體系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責編:畢雁 賽音)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

国产 精品 自在 线免费_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_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_888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新晃| 岳阳市| 基隆市| 扎赉特旗| 山阴县| 英山县| 营口市| 武冈市| 老河口市| 武定县| 荣昌县| 洪雅县| 盐边县| 读书| 扬中市| 水城县| 孟津县| 长白| 漠河县| 黑山县| 霍林郭勒市| 台江县| 黄陵县| 桐乡市| 商城县| 乐安县| 滨州市| 鲁甸县| 衡东县| 南宫市| 虞城县| 金塔县| 陵川县| 鱼台县| 万荣县| 西盟| 仁化县| 滦南县| 连城县| 筠连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