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時代之問、實踐之問,專家學者如何作答?(第二輯)

如何回答時代之問、實踐之問

2022-01-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推出“2021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研究發展報告”,頭版刊登《中國社會科學》評論員署名文章《發展無愧于新時代的中國理論》,深入探討如何才能創造出與我們的實踐奇跡相匹配的學術理論成就。1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網策劃了“面對時代之問、實踐之問,專家學者如何作答?”專題,圍繞中國實踐與中國理論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引發學界強烈共鳴。

  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珍貴的研究素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深刻把握這一時代潮流和歷史機遇,努力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責無旁貸的光榮使命,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時代契機。

  我們制作“面對時代之問、實踐之問,專家學者如何作答?”專題第二輯,期冀專家學者共同發力,進一步深入思考和研討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設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和學術話語。

  (特別聲明:學者排序按照來稿先后順序排列)

 

  豐子義:哲學要回應時代的呼喚

  韓慶祥:立足中國實踐 構建中國理論

  卜憲群:歷史自覺意識與歷史擔當精神

  郭  湛:面對時代和實踐之問

  顧海良:深化21世紀馬克思主義重大課題研究

  李景源:樹立大歷史觀:堅持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統一

  韓  震:建構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的必要性

  李  強:提升中國學術話語權的路徑思考

 

 

 

哲學要回應時代的呼喚

 

  在談及哲學時,人們經常提到馬克思和黑格爾這樣兩個表述:一個是“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一個是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不管怎么表述,意思是清楚的:哲學不能離開時代。就連黑格爾這樣的思辨哲學家都認為,“妄想一種哲學可以超出它那個時代,這與妄想個人可以跳出他的時代,跳出羅陀斯島,是同樣愚蠢的”(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

  從歷史上看,真正有影響、有作為的哲學,都不是遠離時代的哲學;而且,越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越是哲學大發展的時代。如西方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近代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前后的霍布斯、洛克、伏爾泰、盧梭、狄德羅、愛爾維修等,都是產生于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他們的思想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并對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也是如此,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以至近代新文化運動,這些思想繁榮時期恰恰是社會重要變革時期。所以,真正有作為的哲學都不能遠離時代。離開了時代現實,就等于自我放逐。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來看,任何重大理論成果、重大理論突破,都不是從概念、原理推論出來的,不是從文本解讀出來的,而是在回答時代課題中形成的。馬克思哲學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響,其深刻原因不在于其理論的深奧、體系縝密,而在于它敏銳地切中了時代脈搏,緊緊抓住了時代主題,回答了時代課題。馬克思正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解剖,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及其根源,指明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和人類解放的方向,從而產生了劃時代的思想影響。馬克思之后,各種重大理論的提出、各種理論創新,無不是直面時代、把握時代的產物。

  面對時代,就是要面對問題。因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通過“聲音”可以使哲學把握現實、切入現實,實現哲學與現實的密切結合。應當看到,這些年來學界“問題意識”“問題導向”雖然喊得比較響,但實際貫徹并不理想。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一種老看法作祟,即把學術性與現實性相對立,認為要增強研究的學術性,就不能強調現實性。這是對哲學本性的歪曲和背離。實際上,二者不是相悖的,而是統一的。哲學的學術性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體現在繁瑣的考證上、概念的演繹上以及論證的思辨上,而主要是體現在對時代課題以及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深刻分析和說明上,強大的理論解釋力和理論穿透力是其學術性最為突出的表現。從現有的理解中和社會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進而通過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出路和對策;能夠通過理論研究,給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正確的指引,這是哲學的魅力所在??梢?,哲學的學術性不能離開現實性而獲得某種獨立的形態。因此,對于哲學的學術性,不能僅僅從所謂的“純學術”視界看,應當從其現實性與學術性的內在關聯來審視。哲學正是在回答和解析時代發展與社會發展重大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真正體現和發揮其應有的學術價值。

  加強問題研究,首先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問題提得準確,有助于理論研究的深化,促使問題有效解決;問題提得不恰當,只能誤導理論研究,進而引起學術混亂。馬克思指出,“正如一道代數方程式只要題目出得非常精確周密就能解出來一樣,每一個問題只要它是一個實際的問題,也就能得到答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在我們的研究中,需要特別防范的一個現象是,不能僅僅重復西方學界的問題。作為后發國家,我國在現代化過程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發展的背景不同、在世界體系中所處的位置不同、發展的起點不同、發展的推進方式不同、發展的邏輯不同,因而所遇到的矛盾、問題也不同。像發展中串聯與并聯的矛盾、循序與跨越的矛盾、滯后與超前的矛盾、機會與壓力的矛盾、解構與重建的矛盾等,就是我們面臨的復雜的“悖論”性矛盾。只有關注這些矛盾、問題,才能切入中國發展的現實。因此,我們的研究應當提高捕捉問題、提煉問題的能力,要研究真問題。

  加強問題研究,需要合理地分析問題。既然是理論研究,無疑需要加強對話、交流,注意吸收、借鑒國外理論研究的有益成果。但是,重視不等于依賴,將中國問題的分析和解答寄托于西方理論,本身就是一種錯位。這樣的研究,無益于問題的真正解答,無益于推進中國的哲學研究。對西方學術的盲目推崇,容易干擾我們的獨立思考;對西方研究方式、方法的過分依賴,容易遮蔽中國問題的真實狀況。西方一些理論似乎很嚴密、很有吸引力,但因其前提、條件的限制,無法直接套用于中國的現實。中國的發展實踐需要中國自己的理論,不能指望西方給我們提供方案。這就客觀上需要打破路徑依賴,進行自主性研究。

  加強問題研究,需要有效地解決問題。哲學研究,不是一般地“做學問”,應當經世致用。盡管哲學不是實證科學,不是要對各種問題進行具體的實證研究,不是要給各種問題的解決提供具體方案,但還是要通過經驗材料的研究、通過問題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主張和看法。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上,應當提出鮮明的主張,表明我們的基本立場?,F在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矛盾與問題前所未有,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發展受到巨大沖擊。面對嚴峻的時代問題,我們的哲學應當作出積極的回應,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積極的引領。這樣的回應和引領,同時也是對哲學自身發展的一個有力推動。在這種互動過程中,中國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將會有效地建立和完善起來。

 

 

 

立足中國實踐 構建中國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薄耙磺杏欣硐?、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边@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國理論”的宣言書、動員令!

  當代中國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積累了豐富的中國實踐經驗,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這迫切需要理論工作者加強對中國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從中國實踐中挖掘新樣本、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具有學理性、主體性、原創性的中國理論,引領新時代中國實踐發展。新時代中國已經意氣風發地踏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強國時代需要強大理論支撐并掌握話語權。實現強起來,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強起來,也包括理論強起來,否則只是“半截子”強起來,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大多有理論建樹;要避免“耕了他人地、荒了中國田”的情境,克服有概念無生活、有生活無概念現象,走出實踐創新先行、理論供給不足的局面;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已經轉移到當代中國,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與中國專家學者應擔當起創新中國理論的職責,履行建構中國理論的使命,積極構建“理論中國與中華民族學術自我”,從“耕西方地”走向“犁中國田”,從“概念剪裁”走向“現實邏輯”,從“學術依賴”走向“學術主體”,從“拿來主義”走向“中國理論”。

  面向時代、面向實踐、面向問題建構中國理論,可從下述切入點獲得突破。一是在“經典文本”與“中國實踐”的互動中揭示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這是構建中國理論的基石。二是立足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構建具有學理性、主體性、原創性中國理論的立足點。三是從“現實邏輯”“道路”“文明”中提煉出新的范疇體系,這是構建中國理論的細胞。四是緊緊圍繞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煉時代主題,這是構建中國理論的核心。五是研究影響中國與世界發展命運的根本問題,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為中國共產黨謀強大、為馬克思主義謀生機,這是構建中國理論的聚焦點。

  總之,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構建中國理論的理論策源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提出的重大命題,是中國理論走向世界的標識性符號。

 

  

 

歷史自覺意識與歷史擔當精神

 

  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創新、理論創新是否跟上了時代前進的步伐?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秉持什么樣的治學理念與治學精神?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還有哪些突出短板?這些是我們每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吨袊鐣茖W》評論員執筆撰寫的《發展無愧于新時代的中國理論》,是一篇有思想、有內涵、有擔當的好文,對一段時間以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學風文風等問題發出了警醒之問,對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提出了中肯建議。文章給新年之初的哲學社會科學界帶來了一股新風,值得反復思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哲學社會科學高度重視,對哲學社會科學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上的重要作用,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與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關系等許多問題有深刻論述,提出了“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著名論斷。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們備受鼓舞。但也應當看到,我們哲學社會科學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上,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學術理念上,在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上,在服務新時代治國理政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謀劃上,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上,都有很多短板。以“學術”的名義掩蓋思想的平庸、躲避火熱的現實、營造精致的利己情況也不罕見。總之,如何回答時代之問、實踐之問、人民之問,是當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面臨的重大問題。

  創造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匹配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成果當然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但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歷史自覺意識與歷史擔當精神。

  歷史自覺是對歷史方位的科學把握與定位,只有準確把握住歷史方位,才能有正確的政治決策,歷史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不斷的歷史自覺意識是推動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前進的動力,我國歷史上周漢唐宋明清等相對延續長久的王朝,就與該時期統治集團的歷史自覺意識有關。而這些統治集團歷史自覺意識的產生,與該時期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就有很大關系。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自覺意識就是要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有正確認識,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奮斗歷程有完整認識,對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有科學認識,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蘊含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有全面認識。真正做到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種歷史自覺意識產生的根本源泉就是實踐,這個實踐源自于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獨特實踐,源自于4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實踐,源自于習近平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成功實踐。

  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僅要有歷史自覺意識,還要有歷史擔當精神。打破學科壁壘,破除精神桎梏,走出自我利益圈子,在重大歷史關頭、歷史時期、具體問題面前不畏懼、敢擔當、能奉獻,將自己的學識轉化為經世致用的智慧,真正構建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無愧于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創造。

 

 

面對時代和實踐之問

 

  在人與時空的交匯中,有些可稱為“事件”的節點,具有特別的意義。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以胡福明為主要作者的“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獨有偶,也是在北京,幾乎在同一時間,《哲學研究》1978年第5期發表夏甄陶的論文《真理是具體的——讀書筆記》。文中闡述了馬克思關于“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的觀點。胡福明與夏甄陶不約而同把關注的焦點集中于真理和實踐的關系絕非偶然,因為他們共同面對的是時代和實踐之問。

  當時,在中國對“文革”進行反思和撥亂反正的歷史關頭,勢所必然地從哲學上提出了檢驗真理標準問題。因為我們的革命和建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我們的認識、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關乎在其指導下黨和人民實踐的正誤與成敗。而人們的認識、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人的認識、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可以用理論邏輯來分析,但歸根到底要由現實實踐來檢驗。

  實踐是歷史的、具體的。實踐對真理的檢驗也是歷史的、具體的。在這個意義上,真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在歷史上一再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

  新中國建立后,在經濟建設中走什么樣的道路?這就是一個時代和實踐之問。對此,我們在這個時代的實踐中進行了長期探索,曾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經歷過曲折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我們對自身實踐的歷史經驗不斷反思,對現實的實踐路線進行調整,逐漸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道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改革開放實踐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這是面對時代與實踐之問的回答。

  走現代化道路,在現代經濟即商品—市場經濟領域,西方國家走在前面,中國屬于后發展國家。承認西方國家走在現代世界前列,就要向西方國家學習。在馬克思所說的“世界歷史”時代即全球化時代,自我封閉是沒有出路的,我們必須敞開胸懷,向世界開放,包括向西方國家開放。改革首先是對封閉的改革,面向世界、走向世界,這就是開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屬于認識領域,而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則是在認識指導下的實踐。這種實踐在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同時,將認識轉變為現實,即從真理的認識達到真理的實現。

  那么,實踐過程如何運動?人如何在實踐中實現目的并不斷使之優化?這種實踐運動的規律同認識運動的規律一樣,都需要從理論上加以研究。

  認識和實踐是交互作用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的是一條“解放思想——探索改革——實踐創新”的發展道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管理科學以及相關的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理論和實踐中,應該不斷解放思想、鼓勵探索,容許在探索中犯錯誤和改正錯誤。必須堅持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進而在實踐中運用真理、實現真理。由此,既可以改變人的觀念世界,又能以正確的創新的觀念引領現實的實踐活動,實際地改變現實世界,改變人與世界的關系,同時也改變人自身。

  在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中國發展時,需要辨析改革與創新的關系。新時期中國發展中的創新,主要在兩個大的方面:科學技術創新和社會治理創新??茖W技術創新,西方發達國家走在前面,這是我們追趕世界潮流的首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笨茖W技術創新,我們已取得顯著成績,大大縮小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一些領域已經開始走在世界前列。但這個領域的競爭十分激烈,需要沉著應對,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至于社會治理創新,屬于國家的“軟”實力,它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國家的繁榮富強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于社會治理創新。

  在社會治理創新方面,中國面臨的任務艱巨。近百年來中華民族歷盡艱辛,實現了人類發展過程中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跨越。40多年來中國在社會和國家治理上取得的成就,不同于西方已有的資本主義模式,也不同于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包含著眾多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理模式。它還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實踐,但已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

  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和國家治理能夠成功?這也是一個時代和實踐之問?,F代社會政治是政黨政治,政黨組織的靈魂是思想、理論、信仰。中國社會的先進分子在實踐中找到馬克思主義真理,在革命實踐中組織起來,組織了革命的政黨,進而組織民眾、組織軍隊、組織生產、組織各種社會活動,凝聚社會共識,整合社會力量,改造社會、改造自然、改造自我,總而言之改變了中國,同時也改變了世界。百年來中國走過的是這樣的道路,“第二個百年”仍將繼續。所有這些,都將是回答未來時代和實踐之問的核心內容。

 

 

 

深化21世紀馬克思主義重大課題研究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的歷史意義和“堅持胸懷天下”的歷史經驗作出科學總結,深化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意蘊,彰顯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主旨和理論主題。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對整個世界的時代性課題的回答,具有整個世界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的特征和意義。在“用博大胸懷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過程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著鮮亮的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底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取得成功,使馬克思主義以嶄新形象展現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绷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發展的新的實踐,創立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思想主旨,成就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形態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探索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成功經驗,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深刻影響。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和現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既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力量和思想智慧的顯著標志,也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標識。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繼續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世界的各種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站到了當今世界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上的顯著標識,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輝煌成就,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新世紀發展的新形態。

 

  

 

樹立大歷史觀:堅持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中號召全黨“要堅持正確黨史觀、樹立大歷史觀,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對待黨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失誤和曲折,從成功中吸取經驗,從失誤中吸取教訓,不斷開辟走向勝利的道路?!彼^“大歷史觀”,本質上是唯物的辯證的歷史觀,它是堅持正確的黨史觀、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澄清對黨史的模糊認識的思想理論基礎。自覺地樹立大歷史觀,對于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始終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性和使命擔當、對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人類作出更大的歷史性貢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堅持正確的黨史觀,首先要樹立大歷史觀。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在毛澤東看來,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五四運動準備了第一次大革命,沒有五四運動就沒有大革命。中國共產黨是產生在五四運動之后,五四運動又是產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歷史具有客觀因果性和延續性,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只有確立大歷史觀,才能使人們具有“縱貫之眼光,史學之通識”,深刻地認識各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把握住歷史的基體和本質。

  大歷史觀是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科學評判的重要坐標。論從史出、史與論相統一,是堅持大歷史觀的重要原則。鄧小平指出,我們黨同廣大群眾的聯系,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是六十年的斗爭歷史形成的。我為什么講這個歷史?因為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后制定的。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這樣來制定方針政策,就能統一全黨思想,達到新的團結。這樣的基礎是最可靠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因此,堅持歷史思維,重視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運用,從歷史長河中探索歷史發展規律,為治國理政和管黨治黨提供根本遵循;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就要樹立大歷史觀。

  樹立大歷史觀,要自覺堅持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統一的原則。論從史出,科學理論歸根結底來源于社會歷史的實踐。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確立大歷史觀,既要堅持正確的黨史觀,還要進一步研究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文明史和人類發展史。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深遠的歷史思維,正確對待歷史,科學正視歷史,自覺運用歷史,充分發揮歷史“資政育人”的作用,這種大歷史觀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

  堅持全面的歷史的方法研究歷史,是貫徹大歷史觀的核心和靈魂。所謂全面的歷史的方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問題發生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把問題當作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保ā睹珴蓶|文集》第2卷)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否定新的歷史條件的觀點,就是割斷歷史,脫離實際,搞形而上學。習近平強調,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用具體歷史的、客觀全面的、聯系發展的觀點來看待黨的歷史。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之變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一方面,我們要順應歷史大勢,致力于穩定國際秩序;另一方面,我們要自覺堅持大歷史觀,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建構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的必要性

 

  在大國博弈的時代,為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 從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中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努力構建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意義重大,話語體系建設和話語能力的提升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當前,在話語權方面仍然是西強我弱。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西方話語體系借助西方近代以來的實力擴張,歷史地占據了主導地位;另一方面,話語標準——說什么、怎么說、為何說——的價值觀已經暗含在西方人的話語操作之中了。這樣一來,與西方話語體系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就總處在“被告”位置上。譬如,歐美在疫苗上搞自私的“疫苗民族主義”,卻指責中國搞“疫苗外交”。實際上,我們希望西方多拿出一些疫苗給亞非發展中國家,這樣中國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解決自己的問題。然而,問題是,假如中國像西方國家那樣搞“疫苗禁運”,不向國際援助或出口疫苗,西方又會從另外一個方面指責中國在疫苗上缺乏責任感。我們必須改變這種話語不平等、不公正的局面。因此,我們提出超越西方話語體系的新一套話語體系非常必要。

  《易經》早就指出:“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由此看來,做成事情,需要通過語言;同時,許多社會混亂或動蕩也往往由言語引發。正所謂“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易經·系辭上》)當然,人人都可以說話,但不同的話語表達效果和社會功能則差異很大。因此,如《易經·系辭上》中所言“以言者尚其辭”,我們講話須提煉更好的話語表達方式。

  西方的話語策略無非是,一方面通過話語操作將話語焦點從客觀的問題轉向形式問題,讓話語的價值觀失去歷史趨勢和現實基礎的制約;另一方面,則靠話題設置的能力不斷改變話語論題,使話語總是服務于西方的利益。然而,西方話語效能因為被濫用而不斷被侵蝕,同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也越來越認清了西方話語體系的虛偽。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如此迅速地在全球流行,告訴我們兩個現實:一是人類——無論是亞洲人還是歐洲人,無論是亞裔還是非裔——是一個物種;二是人類在本質上是平等的,無論是富裕還是貧窮、無論什么膚色。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不同國家、不同集團、不同人群之間的沖突都屬于“內戰”,全人類的共同敵人是病毒。因此,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大家都應該相互尊重,在面臨問題時感同身受,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用語言溝通心靈,表達共同的關切。

  選擇言辭,看似小事,其意義卻深遠宏大?!伴_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保ā兑捉洝は缔o下》)就是說,用詞得當,辨別事態、確立正確的判斷、選擇適當的語言策略就容易了。因此,我們要積極順應歷史大勢,加強構建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同時,注重讓語言反映社會實際問題,推動構建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

 

 

 

提升中國學術話語權的路徑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盡管我國從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硬指標衡量已成為哲學社會科學大國,但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能力和水平等軟指標方面并未構建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學術話語權。學術話語權是一國綜合實力的體現,涵蓋學術成果水平、學術理念創新和學術傳播效果等核心要素。因此,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強國,就必須在提升學術質量、創新話語體系和推動學術傳播三個維度上努力提升中國的學術話語權。

  提升學術質量,提高話語實力。學術質量是提升學術話語權的關鍵。學術強國必須擁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才能全面彰顯其綜合實力。要提升學術質量,首先要重點培養學術領軍人物,培養一批享有國際聲望和廣泛影響力的學術領軍人才,發揮其學術代表作用,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其次,創建良性學術氛圍,推動學術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學術研究必須秉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和求真務實的科研態度,遵循兼收并蓄和包容互鑒的科研精神,嚴厲打擊學術造假和學術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第三,恪守學術規范,嚴格遵循國際公認的學術標準,提升學術成果的國際認可度和接受度。

  創新話語體系,堅定學術自信。學術創新也是提升學術話語權的關鍵。話語創新包含兩層含義:其一,中國特色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和話語體系必須既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源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始終堅定中國的學術自信;其二,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既要借鑒國際通行話語,又要體現中國特色,以“文明交流互鑒”的謙虛心態和“求同存異”的包容精神,與其他國家進行平等交流和友好溝通。學術創新的目的在于引領國際學術研究方向與研究熱點,凝聚最廣泛的國際共識,尋求國際合作的最大公約數,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

  推動學術傳播,掌握學術話語權。學術期刊建設是提升學術話語權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理論創新得以推廣和傳播的重要載體。當前中國學術期刊建設應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積極與國際接軌,按照國際期刊通行標準提升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水平,創新學術評價體系,整體提升中國期刊水準;第二,主動引領議題設置,吸引國內外頂尖學者積極參與研究國際熱點問題并發表高水平論文,提升中國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第三,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也向中國講好世界故事,還要向世界講好世界故事。此外,推動學術傳播要重視發揮新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重要輔助作用,以其靈活多變的優勢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塑造可信、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時代之問;實踐之問;人民之問;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理論;三大體系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責編:李秀偉 王村村)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

国产 精品 自在 线免费_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_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_888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鄂尔多斯市| 丹棱县| 柘荣县| 洪泽县| 南和县| 石屏县| 务川| 栾城县| 高平市| 独山县| 离岛区| 昭苏县| 靖州| 思茅市| 阿巴嘎旗| 河北区| 太康县| 双峰县| 教育| 许昌县| 万盛区| 扎鲁特旗| 遵义市| 通江县| 伽师县| 霍山县| 灵川县| 绥化市| 雷波县| 浦北县| 清远市| 横峰县| 汝南县| 新宾| 穆棱市| 神农架林区| 若尔盖县| 阜新市| 泰州市| 丽水市| 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