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列為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尤其強調要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的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梢?,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是黨中央基于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所提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其推進實施必須在新發展格局的視域下加以理解和把握,這對于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贏得大國競爭主動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面臨多重挑戰
從外部環境來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步入長期衰退階段,為鞏固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力,轉而通過利用金融、軍事和科技領域的霸權地位來控制和瓜分全球財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正面臨深度調整,并出現內向化收縮、本土化轉移和區域化集聚等一系列新的發展動向,各國對于產業鏈供應鏈的主導權爭奪日益激烈,從過去追求效率優先轉向更為強調安全、可控和韌性,一些國家甚至動用各種政治經濟手段推動產業鏈回岸、近岸和友岸布局,進而對中國產業鏈穩定造成巨大沖擊。
從國內條件來看,中國自2022年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面臨著“人口紅利”逆轉的嚴峻挑戰,在土地集約利用和“雙碳”目標等約束下,傳統要素投入的增長潛力日漸式微,急需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作為產業發展的根本源泉。然而,我國當前面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本土創新鏈產業鏈缺乏協同等一系列制約,難以從創新源頭上為產業體系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撐。同時,由于長期從事價值鏈中低端的加工制造環節所形成的鎖定效應,相對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巨頭,中國企業在標準、定價、渠道、市場等方面缺少能力積累,不利于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環節攀升。此外,在產業鏈外移的趨勢下,我國近年來出現了制造業比重逐漸降低的動向,構成產業空心化的潛在風險。
充分發揮國內循環的供需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的迅速崛起與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密不可分,國際循環從需求端為中國產業提供了龐大的外需市場,又從供給端解決了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和原材料、零部件的供應。對工業強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引進、模仿、吸收是中國產業體系獲得技術升級的重要途徑。因此,無論是從要素供給推動角度,還是從市場需求牽引角度,中國既有產業體系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國際循環。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種依附于國際循環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轉換到以國內經濟循環為著力點的產業發展模式上來,在需求側以規模龐大、結構升級的內需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在供給端以自主可控、優質高效的技術和要素供給不斷滿足、升級和創造需求,進而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現代產業體系。
從需求牽引角度來看,中國已形成規模龐大的制造業體量和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并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這種龐大的內需市場是誘發技術創新、降低技術創新成本和集聚創新人才與資源的重要條件。在新發展格局下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需要充分重視和依托國內市場的主體作用,由過去“以外促內”轉向“以內促外”,使產業鏈各環節有序銜接、高效匹配,從而成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強大內生動力。
從供給推動角度來看,科技自立自強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為此,既應著眼長遠,從源頭面向世界前沿推進戰略科技和核心技術研發,也要立足當前,圍繞重點產業鏈和關鍵環節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協同攻關,著力強鏈補鏈延鏈,并培育一批有主導權、話語權和控制力的鏈主企業,實現供給端的質量提升和結構升級。
著力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前部署并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推進原創性、引領性和戰略性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迫切需要前沿領域核心技術的引領,當前大國博弈的重心正在轉向科技實力的競賽和技術權力的爭奪上,針對發展中國家的關鍵科技戰略遏制和封鎖日益加強。因此,只有在強有力的統籌協調和組織動員下,才能保證重大科技研發的推進和實施。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面向國家戰略需要,明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向、目標及實施方案,在國家行政力量指令性或引導性的制度安排下,調動全社會科技創新力量,將有限的資源快速向戰略目標領域動員和集中。同時,完善考核、激勵等配套制度設計,推動多種創新主體形成合力,盡快在關鍵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確立在核心技術創新中的國際領先地位,引領中國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新動能。
第二,超前設計中國制造的未來產業鏈架構,聚焦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強化產業鏈服務配套能力,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追蹤研判全球產業鏈的結構調整和空間轉移動向,謀劃設計中國作為新型世界制造中心的產業鏈構架和供應鏈組織體系,降低后疫情時代全球價值鏈脫鉤、轉移和斷裂的風險。梳理重點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需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互聯網平臺推進廣泛對接,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和斷點,做強優勢環節,串聯關鍵環節,補齊薄弱環節。提高綜合服務配套能力,推進交通強國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打造全球供應鏈樞紐。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和合理高效集聚,打造高端產業集群,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
第三,扶持壯大世界一流領軍企業,加快培育專精特新配套企業,形成“龍頭鏈主+單項冠軍”的鏈群協同體系,提升全球價值鏈的主導權、話語權和控制力。積極扶持和推動具備國際競爭力、產業鏈條完善的行業龍頭企業構建價值鏈生態體系,在創新能力、技術標準、功能集成、供需銜接、品牌市場、核心資源掌控等方面形成優勢地位,同時在產業鏈的重要節點組織和帶動一大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不斷創新,驅動整個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圍繞重點產業鏈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全球價值鏈的關鍵節點形成系統化的比較優勢,進而“以我為主”推動國際價值鏈分工的全球布局,確保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把控力。
第四,發揮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優勢,為科技攻關提供大規模應用場景和持續迭代機會,吸引全球高水平資源要素,以高質量需求牽引高水平供給,形成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積極培育高端化、高品質的消費市場,建設供需精準匹配、內外接軌連通的現代流通體系,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巨大而持久的內需支撐。同時,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的新機遇,積極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重塑新鏈條,立足國內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形成面向全球的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不斷提升中國企業對高端生產要素、關鍵技術標準和核心產業環節的自主可控能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大國經濟條件下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重大問題研究”(21&ZD099)、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課題“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制造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來源、傳導機理與升級路徑”(AS2214)階段性成果)
?。ㄗ髡邌挝唬耗祥_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