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方志編修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即已發端,“方志”一詞則首見《周禮·地官》。
秦漢
東漢時期出現了地方志的雛形,如地記、郡書、圖經等,記載一定行政區域的山川、風土、物產、人物等情況。地記、郡書在魏晉南北朝得到發展和繁榮。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地記發展繁榮時期。以人物為主要內容的有耆舊傳、先賢傳等,以地理風俗為主要內容的有異物志、水道記、山水記(或山川記)、地記、風俗記等。多為私人撰修。
隋唐
隋唐時期,朝廷號令編纂圖經(圖志、圖記),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置沿革、地名的由來、山河的走向、物產、風俗民情和名勝古跡等。
兩宋
兩宋時期,多次編纂全國性總志,官修、私修志書達四百余種,方志內容更加全面、豐富,體例形式漸趨穩固,體例基本定型。
元朝
元代創修《大元大一統志》,開創了一統志編修的先河。
明朝
明代修志事業十分興盛,方志編修日益制度化,朝廷多次頒布修志詔諭,制定統一凡例。永樂十年(1412)頒布的《修志凡例》,是已知中國最早頒布的志書編纂法令。
清朝
清代方志編修進入封建時代的全盛時期,“雖僻陋荒岨,靡不有志”(乾隆《蓬溪縣志》),官修性質進一步明確。大批學者參與修志,如戴震、章學誠、孫星衍等,學術爭鳴活躍,初具方志學學科意識;章學誠更是被梁啟...
民國
民國時期,志書的體例和記述內容開始隨時代演進而發生變化,方志開始向近代轉型。許多著名學者親自參與修志,方志體例與編纂方法均有所發展,名志佳志迭出。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全國開展了兩輪大規模地方志編修工作,編纂出版大批志書、年鑒及地情書,整理了大量的歷代方志,形成了龐大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群。
希望以此次座談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雙方的溝通交流與合作。
查看詳情在全黨上下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2023年5月29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委會主辦的2023...
查看詳情5月16日,大理州市2023年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啟動儀式在大理州群眾藝術館內舉行。
查看詳情2023年5月17日,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在南通市海門區召開全省地方志工作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
查看詳情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黨史研究室、地方志辦公室于2023年4月20日正式開通“南江史志”微信公眾號。
查看詳情為積極響應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力助推涼山州彝族自治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18年5月,巴中市恩陽區分別從鄉鎮、部門抽派業務...
查看詳情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地方志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查看詳情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地方志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查看詳情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以及對廣西“五個更大”重要要求,推動邊疆民族地區文...
查看詳情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進一步適應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切實加強依法治志工作,在2022年召開的湖南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經...
查看詳情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促...
查看詳情為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揮方志文化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以...
查看詳情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忠實記錄新中國扶貧歷程,集中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
查看詳情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要求,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23年5月23日印發《〈浙江省扶...
查看詳情全面小康志試點單位東莞市已于2022年啟動編纂工作,資料收集、初稿撰寫、總纂等工作正扎實推進。
查看詳情2023年5月22日,湖南省脫貧地區扶貧志工作推進會在郴州召開。
查看詳情2023年4月27日,《楚雄州扶貧志》編纂工作推進會議、業務培訓會議先后在楚雄召開,楚雄州委常委、州委秘書長周志遠出席會議并講話。周志...
查看詳情2023年4月20日,《克孜勒蘇州扶貧志》編纂工作推進會召開,44個編纂成員單位相關人員參加。會議主要任務是通報扶貧志編纂工作進展情況,...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