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機構關注科學傳播成效

2023-04-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世界范圍內科學知識通過更多渠道、更多形式進入公眾視野。與此同時,科學知識的傳播也面臨一些挑戰。本報記者就如何通過提升科學傳播的質量來提升科普效果,科學研究機構如何更好發揮科學傳播的作用等問題,采訪了相關國外學者。

  科學傳播效果成為科學政策重點

  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互聯網與社會研究所副研究員貝內迪克特·費徹(Benedikt Fecher)等學者發現,多數西方國家在過去三十年中采取了各種策略促進科學與社會的互動,可以預見科學傳播的效果和范圍將持續成為科學制定相關政策的重點。以德國為例,德國政府相關部門于2019年呼吁推進改革,讓公眾參與成為科學聲譽的核心標準。近年來,德國高校在人員數量、傳播推廣活動數量和預算方面都有相當程度的增加。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研究人員以多種方式參與科學傳播,與公眾互動已經成為常規學術工作之一,公共傳播的數字化轉型更是進一步凸顯了這一特點。

  提升科學傳播質量已逐漸成為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研究和教學之外的使命。尤其是近幾年,高校學術成果新聞稿、社交平臺宣傳帖數量增多,學術研究正以豐富多樣的形式進入公眾話語體系。這些變化引發了人們對科學傳播質量的關注,如何在履行科學傳播義務的同時確保傳播質量?學者們認為,科學傳播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這些標準與科學中普遍存在的質量標準類似,其核心為準確性、客觀性、真實性、來源及證據的可靠性等。

  以專業標準評估科學傳播質量

  在數字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為了在多樣、復雜和不斷變化的科學傳播生態中評估傳播質量,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媒體與傳播研究所兼職教授比爾特·費恩里希(Birte F?覿hnrich)與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科學傳播學教授艾瑪·魏特坎普(Emma Weitkamp)等人探索了線上科學傳播質量的標準與評估方式,該論文近期發布于《公眾理解科學》期刊上。

  他們表示,不少文獻都提到界定科學傳播的質量尚有一定的難度,學界也在努力將這一模糊概念具體化,開發不同的模型和框架。盡管如此,科學傳播的質量依然難以得到客觀定義,學者也只能從不同側重點出發提供評估建議。如從需求角度看,評估重點應放在受眾的需求與媒介的互動方式;從生產角度出發,傳播內容的生產者有自己適用的質量標準體系。僅從這兩種角度來看,質量就并非“有”和“無”的是非問題,而是程度和標準問題,需要結合背景考慮規范性要求和標準。

  魏特坎普等人邀請了來自17個國家的31名學者參與問卷調查,這些學者都曾就科學傳播、科學新聞等主題出版發行過相關出版物。問卷包括預測性問題、規范性問題,以及質量評估的重要標準、如何促進評估標準完善等內容。

  通過調查,他們提出了一個質量評估框架,該框架包括五項標準:內容、呈現、技術、背景和程序。魏特坎普表示,在數字時代,用戶的注意力競爭日益激烈,不僅要重視內容,還需要關注受眾感興趣的呈現模式,以提高內容的吸引力,優化傳播效果。從受眾角度來看,評估背景標準最具挑戰性。程序標準即科學傳播的計劃與策略,包括確定傳播目標、統籌全程、過程評估等,良好的程序規劃有利于提升傳播有效性。

  魏特坎普告訴記者,在進行這項研究時,他們驚訝地發現,學界過度關注如新聞業這樣傳統的科學傳播環境,很少有人關注更具挑戰性的新媒體平臺。然而新媒體平臺能讓更多受眾接觸到科學信息,如果學界要提高科學傳播質量,機構和學者應更多關注新媒體平臺。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依然重要,但新媒體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

  從不同層面加強科學傳播質量管理

  為了從科研機構層面探索保證科學傳播質量的方法,費徹等人與22名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業人士進行了六次深入討論。經過研究,他們根據不同傳播活動發起主體,將可行策略分為兩種,第一種為由機構統一發起的科學傳播活動,簡稱為中心策略;第二種為研究人員自發的科學傳播活動,簡稱為分散策略。

  當學術組織機構統一開展傳播活動時,措施優先考慮組織利益,如品牌形象建設和危機預防,主要工作通常由專門為此設立的新聞辦公室等傳播部門負責。中心策略下的活動通常與機構形象建設密切相關。費徹提出,中心策略中的許多質量保障措施與大眾傳媒的新聞質量管理方法類似,新聞業的管理理念與條例對科研機構層面統一發起的科學傳播活動質量管理有諸多參考價值。

  當研究人員個人或組織的子單位發起傳播活動時,便很難應用這種全流程把關的機制。研究人員需要自己保證傳播質量,傳播部門則發揮輔助作用,因此相關舉措更加側重于為科學傳播創造有利條件。費徹認為,在這個層面上進一步的教育與培訓是重要的質量保證機制,雖然科學傳播培訓沒有標準模式,但諸如媒體使用、采訪培訓、溝通技巧、潛力與風險評估等均為可參考的基本內容。此外,費徹提出,良好的科學實踐原則也應該擴展至科學傳播實踐中,例如科研的誠信原則也適用于與公眾的溝通。這對明確研究人員與公眾溝通的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開展科學傳播工作時,研究人員是作為該領域的專家,還是僅作為公民出現,這些問題都值得科研機構進一步思考。

  在解決難題中應對科學傳播挑戰

  費徹等人還發現,要保證科學傳播質量,科研機構還面臨四大挑戰:公共話語動態、危機管理、角色期望轉變和合作困境。前兩條為中心策略的首要挑戰,后兩條則為分散策略的主要難題。

  公共話語動態指需要應對傳播過程中不同的速度、形式和內容,受訪者表示可能有意展示的內容傳播速度慢且范圍小,而看似不值一提的一條消息會迅速傳播開。在危機管理中,組織還需要時刻關注并處理公共傳播中的沖突,因為危機情況有影響組織聲譽的風險。費徹等人認為,由于危機情況的獨特性,組織難以提前設置標準化處理方式,而且當傳播內容涉及社會爭議性話題時,這種危機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在線公共話語動態和危機管理都為科研機構統一傳播科學知識帶來挑戰,因為它們意味著組織對科學傳播過程的可控性受到諸多限制。

  角色期望轉變指應對研究在公共場合可能被賦予的新角色,研究人員在陌生環境中與不同的社會群體交流,而不同的社會群體對研究人員的角色、對話的內容與意義都有不同的期待。費徹表示,許多參與者都強調科學傳播近年來才成為研究人員的明確任務,因此許多學界同仁表示難以處理好這些預期。而且學者還需注意與其他主體的劃分,如避免與某些立場等同起來。合作困境指合作安排中出現利益沖突,包含兩種不同情況,第一種為研究人員將團隊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成果進行推廣,或者在傳播中曲解某個結果;第二種為研究人員與非學術界進行跨學科跨領域合作。

  對于還有哪些主體也有責任確??茖W傳播質量,魏特坎普告訴記者,傳播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傳播者的意圖和平臺的需求。一般來說,質量要求和操作規范都由專業機構制定,例如許多國家的新聞業會制定自己的規范細則,然而科學傳播尚且缺乏這樣的機構制定統一管理辦法。

  魏特坎普表示,目前一些從事科學傳播的人隸屬于相關專業團體,如新聞業,他們便需要遵循該行業的規范。這就出現了新的問題,例如,科學傳播直播間的主播等可能未將自己定位為科學傳播者,其所持的價值觀或對質量的定義也與專業人員不一致。那么質量把關工作應由誰負責?平臺是否應該發揮作用?還是由讀者判斷,或是內容生產者自由決定?魏特坎普認為,這些正在從事科學傳播工作,但未如此定位自己的人也需要承擔保證傳播質量的責任。除專業人員外,還有許多人也在參與科學傳播工作,他們或是科學愛好者、相關領域的博主、營銷相關產品并需要科學提供支撐的工作人員。他們能接觸到大量對科學不感興趣或是基本沒有科學背景的受眾,這樣的受眾可能很難發現傳播中有偏差或有誤導性的信息。魏特坎普提出,這些受眾與高?;蚩蒲袡C構的傳播受眾有較大差異,因為關注相關內容的人通常也是關注科學的人,自身具備一些相關知識。那些對科學不感興趣或沒有科學背景的受眾,是高校與科研機構等專業科學傳播渠道最難接觸到的人,因此這一類傳播者有責任保證內容質量。但魏特坎普也補充道,要接觸到這些人并讓他們向科研機構的傳播標準靠攏頗具挑戰性。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責編:張賽)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

国产 精品 自在 线免费_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_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_888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皮山县| 苗栗县| 巴中市| 象山县| 大姚县| 云龙县| 九龙城区| 时尚| 于田县| 来凤县| 彭泽县| 孙吴县| 若尔盖县| 金塔县| 崇文区| 连平县| 裕民县| 东乌珠穆沁旗| 张家口市| 庄河市| 长海县| 和林格尔县| 大关县| 古丈县| 太原市| 阿坝县| 河间市| 宁国市| 上蔡县| 青阳县| 铁岭市| 阿克陶县| 叶城县| 都江堰市| 阳泉市| 育儿| 永登县| 敦煌市| 柏乡县| 永登县|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