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行動成為維持全球經濟發展最優選擇
2023-04-24
作者:劉雨微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長期以來,可持續發展研究專家認為,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1.5℃之內產生的經濟收益大于成本。近日,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哥白尼可持續發展學院助理教授凱伊-伊瓦爾·范德威斯特(Kaj-Ivar van der Wijst)等人根據不同氣候減排路徑預測了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他們發現,各國近期的減排措施是維持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優選擇。此外,范德威斯特等人還表示,2100年的“經濟最優升溫度數”為1.8℃—1.9℃。該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研究員賈莫·基克斯特拉(Jarmo S. Kikstra)表示,學者通常用兩種方法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成本效益。在第一種方法里,學者用統計法計算氣候模式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盡管這種方法也在不斷完善,但仍然無法清楚地解釋生產力與高溫或干旱死亡率之間的聯系。在第二種方法里,學者使用更透明、更詳細的公式計算各種氣候的影響,但是仍然無法量化所有的氣候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基克斯特拉還指出,學者經常被質疑在研究中對由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經濟損失表述不足。
為了彌補這一不足,范德威斯特等人將合計“損害函數”應用于三種不同復雜程度的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中。損害函數即環境損害費用函數,它描述了污染排放量與環境損害費用之間的函數關系。研究人員詳細計算了每個模型的經濟最優減排和相對應的全球溫度變化軌跡。例如,他們將國內生產總值、氣溫和海平面上升聯系起來,核算了這些指數對農業、林業、漁業、洪水、道路基礎設施、能源供應和需求以及勞動生產力的綜合影響。
研究表明,人類社會可以規避的經濟損失是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的1.5—3.9倍。換句話說,投資于氣候解決方案的每1歐元將為全球節約1.5—3.9歐元的氣候變化經濟損失。此外,通過進一步優化各國強有力的氣候行動方案,到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度數有望控制在1.8℃—1.9℃。
基克斯特拉表示,由于該研究對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氣候臨界點和幾種極端天氣方面的覆蓋性不足,防范氣候風險的實際凈收益可能被低估了。但該方法實現了研究人員對氣候變化產生的經濟影響的量化研究,例如轉移或減少對某產業的投資將如何影響國內生產總值。
基克斯特拉認為,隨著綜合性更強的新研究方法不斷量化所有類型的氣候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球氣候目標將逐漸與“經濟最優升溫度數”靠攏。人類將實現在穩住全球經濟發展的同時采取更強有力的氣候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