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綜合外媒報道 現代心理學研究主要通過面對面調研和在線問卷等形式收集數據。實驗結束后,研究人員會給實驗參與者小數額報酬或參與證明作為獎勵。英國亞伯大學心理學教授奈杰爾·霍爾特(Nigel Holt)近日發文稱,自愿報名的實驗參加者可能無意間導致了心理學研究主題、方法和結果之間的偏差。
目前,學界發現不同的獎勵類型和人格特征分別吸引了持不同價值觀的參與者。但是,學界對激勵人們自愿參與心理學實驗的其他因素還知之甚少。一些研究人員主觀假設,實驗的宣傳方式和招募的人不會影響實驗偏差。為了證明此類預設是錯誤的,波蘭瑪麗亞格雷格爾澤斯卡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伊莎貝拉·卡茲米扎克(Izabela -czak)等人進行了多項實驗。研究人員一共招募了947名參與者,對比了曾經參加過心理學實驗的人和從未參與過此類研究的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實驗表明,曾經參加過心理學調研的人表現出更多的人格障礙、抑郁或焦慮癥狀。他們的思維、感知、行為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與沒有精神障礙的人并不一樣。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具有病理性人格的人更容易自愿成為心理學實驗的參與者,把心理調研當作專業援助的廉價替代品。
霍爾特表示,大學校園是心理學等社會科學設計和展開實驗的主要環境,大學生能更加便捷地提供實驗數據。因此,心理學家必須證明從18—22歲西方國家的學生身上得到的研究結論,對更廣泛的社會人群也有意義。如果大量自薦式參與者的特定心理狀態過度影響了實驗結果,造成了研究偏差,就會導致研究陷入可重復性危機。
卡茲米扎克等人表示,心理學研究的志愿者招募宣傳需要謹慎措辭?;魻柼卣J為,避免參與者的心理狀態過度影響實驗結果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出于對社會公平的考慮,研究人員不應該限制患有精神障礙的人參與實驗。但他們可以先篩選出參與過心理學調研的人,再評估剩下的初次參與者。只有當心理學實驗參與者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實驗的可復制性足夠大時,研究人員才能確保實驗結果具有一定的社會相關性。
?。▌⒂晡?編譯)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