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度好文章評選活動公告

2023-03-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動理論和學術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連續開展了《中國社會科學》2020、2021年度好文章評選活動,評選過程和評選結果受到學界一致好評。根據評選活動章程,現正式啟動《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度好文章評選活動。本次評選活動方案如下:

  一、文章遴選范圍

  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第1—12期刊發的文章。

  二、評選標準

  1.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

  2. 關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各學科前沿和熱點問題,具有較強的理論創新和學術創見,或在某學科的某個研究領域取得了原創性、根本性的進展。

  3. 遵守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邏輯嚴密,論證嚴謹,文風活潑。

  三、評選時間

  從活動公告發布之日起至2023年5月10日24時止。

  四、評選辦法

  活動公告在《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2、3期)、《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及“中國學派”微信公眾號發布;《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總目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及“中國學派”微信公眾號發布。

  1.本次評選活動分為初選和終選兩個階段:

 ?。?)初選階段。由讀者實名投票、同行專家投票和編輯部進行推薦,三種投票結果的權重,分別為40%、40%、20%。讀者對每個(組)學科可推薦2篇好文章,請實名投票并給出合理的推薦理由。

 ?。?)終選階段。各學科排名前兩位的文章將進入終選階段,由專家評審委員會從中評選出各學科的好文章,每個學科不超過1篇。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未推選出好文章的學科,予以空缺。

  2.評選結果將于2023年6月通過《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及“中國學派”微信公眾號發布,屆時舉行頒獎活動。

  3.專家評審委員會由《中國社會科學》編委會編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外專家(每個學科1人)組成。

  五、其他事項

  1.投票人可選擇書面投票或者網絡投票。書面投票請填寫本報上印制的選票,郵寄至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網絡投票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www.vvgod.com)、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官網(sscp.cssn.cn),“中國學派”微信公眾號、“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中國社會科學網”今日頭條號、“中國社會科學網”學習強國號等新媒體平臺關于本次評選活動的公告。

  2.本次評選活動為純學術行為,不收取任何費用。

投票系統二維碼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2023年3月

 

《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總目

(作者后面括號內,圓點前是期數,圓點后是頁碼)

  發展無愧于新時代的中國理論 本刊評論員( 1· 4)

  馬克思主義理論

  1.當代中國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及其演進邏輯

  姜 輝 林建華( 1· 13)

  2.馬克思的社會轉型思想 仰海峰( 2· 4)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王靈桂( 3· 77)

  4.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基礎性問題 韓慶祥( 4· 4)

  5.走向“特定性哲學”——政治經濟學批判對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深化 郗 戈( 5· 27)

  6.論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 吳忠民( 7· 21)

  7.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 臧峰宇( 7· 39)

  8.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傳統文化根基 沈湘平( 8·109)

  9.中國現代國家制度的建構及其治理效能

  ——基于國家意志聚合與實現的視角 何顯明( 9· 26)

  10.數字時代的國家理論 黃其松(10· 60)

  11.探尋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史源頭 孫代堯 路 寬(11· 89)

  12.論21世紀馬克思主義 辛 鳴(12· 4)

  13.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與世界意義 孫熙國 陳紹輝(12· 26)

  哲學

  14.信息及其基本特性的當代開顯 王天恩( 1· 90)

  15.德國啟蒙哲學中的 “理性” 張任之( 1·186)

  16.論自由、差異與人的社會性存在 黃裕生( 2· 23)

  17.當代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與原創性 孫正聿( 3· 23)

  18.論新一代人工智能與邏輯學的交叉研究 廖備水( 3· 37)

  19.使真解釋:聯通語言到世界 葉 闖( 3· 55)

  20.德法哲學轉進融合的心身問題 馬迎輝( 4·102)

  21.“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可能 單繼剛( 5· 46)

  思想中國:重繪中國哲學鏡像

  22.走進歷史的深層——關于重寫中國哲學史的思考 楊國榮( 6· 5)

  23.子學的雙重視野及其對當代哲學創新的啟示 吳根友( 6· 20)

  24.“道可道,非常道”新解 馮國超( 6· 36)

  25.圣創論的圖像和形態:社會起源論的中國版本 王中江( 6· 52)

  26.身心一體與性命論主體的確立 吳 飛( 6· 71)

  27.心物問題與氣論 丁 耘( 6· 86)

  28.現代性的多元鏡鑒 萬俊人( 7· 4)

  29.動詞存在論與創造者視域 趙汀陽( 8· 24)

  30.歷史唯物主義:從物質生產過程向勞動過程的視位轉換 張一兵( 8· 46)

  31.無意識的哲學邊界——歐陸哲學主體性和先驗性的當代轉向 李科林( 8· 68)

  32.知識論語境中的理解 陳嘉明(10· 25)

  33.從語言的邊界到顯露的圖像 尚 杰(11· 49)

  34.中國當代知識體系構建的基礎與途徑 翟錦程(11·145)

  經濟學

  35.中國經濟為什么能夠增長 路 風( 1· 36)

  36.人口負增長與長期停滯——基于日本的理論探討及對中國的啟示 殷劍峰( 1·114)

  37.中國特色財政激勵體制:基于統一市場的視角 呂冰洋 賀 穎( 4· 24)

  38.增強審計監督合力——基于注冊會計師行業職能的歷史考察

  周 華 戴德明 劉俊海( 4· 83)

  39.中國經濟增長的狀態躍遷 (1979—2020)——基于復雜系統視角的研究 方 毅 孟佶賢 張屹山( 5· 4)

  40.以問題為導向構建新發展格局 謝富勝 匡曉璐( 6·161)

  41.中國虛擬經濟及其增加值測算——基于國民收入來源的視角 趙 文 張車偉( 8·124)

  42.財政金融協同視角下的地方政府債務治理——來自金融市場的證據 吳文鋒 胡 悅( 8·143)

  43.財政金融政策的協同效應——基于小微貸款利息收入增值稅減免的研究 劉 沖 劉莉亞( 9· 67)

  44.突破結構性制約的中國探索與創新 郭克莎(10· 78)

  45.堅持問題導向的中國經濟理論創新 劉守英 熊雪鋒(10· 99)

  46.財政金融統一框架下的金融風險測度與分析——基于非線性網絡關聯的方法 楊子暉 陳雨恬(11·125)

  47.新興技術產業趕超中的政府作用:產業政策研究的新視角 賀 ?。?1·105)

  48.從財政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呂 煒 靳繼東(11·165)

  法學

  49.商法一般條款的類型化適用 楊 峰( 2· 43)

  50.政法范疇的本體論詮釋 黃文藝( 2· 63)

  51.環境法體系化中的我國保護地體系 杜 群( 2·123)

  52.論《民法典》實施中的思維轉化——從單行法思維到法典化思維 王利明( 3· 4)

  53.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保障義務 李海平( 4· 44)

  54.知識產權的邊界:以客體可控性為線索 易繼明 李春暉( 4·120)

  55.證券中介機構法律責任配置 邢會強( 5· 83)

  56.中國行政法學學術體系的構造 周佑勇( 5·103)

  57.從控制到利用:刑法數據治理的模式轉換 于改之( 7· 56)

  58.刑事司法領域的憲法判斷與刑法制度文明 周光權( 8· 4)

  59.家庭財產功能主義的法律范式 趙 玉( 8· 88)

  60. 人合性在有限公司中的終結 梁上上(11· 69)

  法治文明的中國表達

  61.中國共產黨創造法治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敘事 付子堂(12· 45)

  62.現代化中華法治文明及其世界意義 李 林(12· 59)

  6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考 何勤華 周小凡(12· 70)

  64.論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 黃 進(12· 84)

  65.中國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的新發展 陳衛東(12· 96)

  66.中國式物權制度的文明刻度 蔡立東(12·108)

  社會學

  67.中國共產黨百年社會政策的實踐與經驗 關信平( 2·103)

  68.社會學的歷史視角與中國式現代化 應 星( 3· 97)

  69.中國人類學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探索 楊清媚( 3·112)

  70.當代社會學定量研究的宏觀轉向 陳云松( 3·127)

  71.簡約治理:超越科層化的鄉村治理現代化 歐陽靜( 3·145)

  72.社會誠信建設與基層治理能力的再造 陳柏峰( 5·122)

  73.邁向共同富裕之路:社會建設與民生支出的崛起 焦長權 董磊明( 6·139)

  74.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 “中國方案” 胡 湛 彭希哲 吳玉韶( 9· 46)

  75.文明比較與文化自覺:邁向和而不同的比較歷史社會學 李榮山( 9·162)

  76.從數據中浮現 “社會實體”——定量社會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高 勇(10· 44)

  77.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學重建的話語敘事——以40位社會學人的生命歷程為例 周曉虹(12·138)

  78.中國經驗與中國特色經濟社會學:標識性概念與關鍵議題 楊 典 向靜林(12·158)

  政治學(公共管理)、國際關系

  79.貧困治理的漸進平衡模式:基于中國經驗的理論建構與檢驗

  鄭 宇( 2·141)

  80.政府治理的“法治—效能”張力及其化解 范柏乃 林哲楊( 2·162)

  81.中國應急管理效能的生成機制 張海波 童 星( 4· 64)

  82.國家善治能力:消除貧困的社會工程何以成功 徐 勇 陳軍亞( 6·106)

  83.農民基本健康權利保障體系建構與演進邏輯——“防大疫克常疾”實踐經驗探索 尚虎平 黃六招( 6·122)

  84.大國競爭的根源:基于報酬遞增機制的分析 田 野( 9· 85)

  85.知識觀重建與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進路——以三大理論批判為例的分析 秦亞青( 9·143)

  86.全球價值鏈對國際權力的形塑及影響 余南平(12·120)

  文學、新聞傳播學

  87.文章傳統與中國現代散文理論的重構 汪衛東( 2· 83)

  88.中西文論互鑒中的對話主義問題 曾 軍( 3·186)

  89.六藝之變與中國古典學術的生成 王秀臣( 4·140)

  90.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重釋的路徑探究 王澤龍( 4·162)

  91.今天,我們為什么需要藝術——關于經典藝術人文價值的闡釋 杜 衛( 5· 65)

  92.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文學文化自信 張福貴( 5·143)

  93.晚清士人的西書閱讀與意義之網——以日記史料為中心 蔣建國( 5·183)

  94.延安《講話》與中國文藝的文化創造 趙學勇( 7· 75)

  95.非洲文學與文明多樣性 朱振武 李 丹( 8·163)

  96.“全觀詩學”論綱 朝戈金( 9· 4)

  97.走向差異共同體的文學文化學 金惠敏( 9·104)

  98.“詩言志”:從思想建構到教化詩學 過常寶( 9·123)

  99.論雅俗之辯 南 帆(10· 4)

  100.公共闡釋論 張 江(11· 4)

  101.漢語韻律文學史:理論構建與研究框架 馮勝利(11· 27)

  102.文學編輯的文學史意義——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為中心 黃發有(12·179)

  歷史學

  103.美國1918大流感溯源的污名化與科學探索

  陶飛亞 鄒賾韜 楊恩路( 1· 63)

  104.夷夏互化融合說 王震中( 1·132)

  105.論所謂昭穆制 朱鳳瀚( 1·158)

  106.秦漢時期的 “更”與 “徭” 王彥輝( 2·185)

  107.秦漢鄉里社會演變與國家治理的歷史考察 卜憲群( 3·164)

  108.商周宗親組織的結構與形態 陳 絜 田秋棉( 4·181)

  109.鄭和遠航非洲與中非文明互鑒 李新烽( 5·162)

  110.女真貴種與金代政治文明的演變 王善軍( 6·181)

  宋史研究專題

  111.宋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姜錫東( 7· 95)

  112.宋代的財經政策與社會經濟 李華瑞( 7·113)

  113.宋代的文官掌軍制度及其效應 陳 峰( 7·130)

  114.“鄉役論”與鄉里制的演變 包偉民( 7·147)

  115.宋代的交通形勢與制度 曹家齊( 7·168)

  116.宋代女性的土地權利保護 柴 榮( 7·187)

  117.白人種族主義偏見與北美印第安人形象建構 付成雙( 8·185)

  118.戰國秦漢簡帛所見的文獻校理與典籍文明 楊 博( 9·183)

  西歐中世紀史研究專題

  119.封建時代的領主經濟 黃春高(10·119)

  120.封建契約與中世紀英國王權 孟廣林(10·141)

  121.中世紀西歐法律的多元一體建構 張乃和(10·155)

  122.中古晚期的反教士主義 龍秀清(10·171)

  123.騎士制度與西歐中世紀貴族觀念 倪世光(10·190)

  124.晚清財稅結構的轉型 任智勇(11·185)

關鍵詞:《中國社會科學》;好文章評選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責編:閆琪)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

国产 精品 自在 线免费_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_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_888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永春县| 海南省| 周宁县| 正宁县| 阳新县| 平乐县| 武宣县| 涿州市| 巴彦淖尔市| 资溪县| 沁源县| 宁陵县| 扎赉特旗| 墨脱县| 色达县| 铜川市| 台湾省| 平谷区| 开阳县| 高碑店市| 鄯善县| 柳州市| 浠水县| 虎林市| 横山县| 绵竹市| 普宁市| 盐城市| 双峰县| 海淀区| 隆回县| 攀枝花市| 海南省| 肇庆市| 木兰县| 西安市| 昌吉市| 理塘县| 元江| 申扎县| 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