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高瑩)4月24日,“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副總裁沈建光出席會議并作主題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主持會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作主題發言。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李揚指出,數字技術創造了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機制,平臺經濟由此產生。平臺經濟在中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被否定到自由發展再到被納入政府監管的發展歷程,其存在價值已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在平臺上,供應、需求是一體的,二者同時存在且精準對接,供應方和需求方都有強大的網絡效應,平臺發展也因此具有了改變生產消費組織形式的意義。同時,平臺也是廣泛、跨界的,因此它進一步模糊了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路徑。從經濟學角度看,平臺經濟擁有邊際成本趨近于零的優勢,存在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容易形成贏者通吃的壟斷局面??梢哉f,平臺經濟發展及監管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問題,平臺經濟反壟斷是大勢所趨。關于市場經濟反壟斷的學術研究,可以深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細胞”,過去學界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當前,我們既要“補課”,夯實基礎研究,也要跟蹤研究平臺經濟帶來的新問題,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談及國內外經濟形勢,李揚表示,當前國內經濟恢復已成定局,中國將重新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此過程中,需要關注如下問題。一要穩就業。民營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平臺經濟應在穩就業方面發揮突出作用。二要重振信心。在全球預期轉弱的背景下,更需要充分發揚民營企業家的樂觀精神和冒險精神,盡快消除“疤痕效應”。三要注意資產負債表的失衡,在此方面美國硅谷銀行破產事件是前車之鑒,應從中汲取教訓。四要注意財政問題。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還將面臨很多挑戰,學界應為應對挑戰貢獻更多智庫力量。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作主題發言。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劉尚希認為,城鎮化、低碳化、金融化、數字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態勢,其中數字化趨勢最為明顯。數字化改變了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底層邏輯,不僅使生產工藝、生產組織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更重要的是顛覆了傳統理論知識帶來的諸多認知。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這一要素是虛擬的,可無限次重復使用,在重復使用過程中其價值遞增、成本遞減,由此徹底改變了工業經濟的生產函數。我們不能沿用工業化邏輯去觀察和分析數字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而要采用新的思維范式和研究范式,對企業競爭模式、財產確權依據、壟斷等問題加以重新認識,進行包容審慎監管。
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副總裁沈建光作主題發言。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沈建光對國際數字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梳理和對比分析,認為中國提出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并組建國家數據局的做法具有領先意義,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成就與良好的制度環境密不可分。當前中國數字經濟在諸多細分領域創新不斷、競爭活躍,相關學術研究空間廣闊,大有可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主持會議。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昊介紹《數字經濟藍皮書: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主要觀點。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昊介紹了《數字經濟藍皮書: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的主要觀點。該報告由李揚主編,沈建光、何德旭擔任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報告認為,當前數字經濟正由快速發展期進入成熟發展期,新發展理念為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要求。其中,“創新”是數字經濟持續發展進而惠及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內生動力;“協調”有助于數字經濟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從而擴大增長空間、增強應用能力;“綠色”要求數字經濟領域實現低污染、低消耗,促進全社會節能減排;“開放”意味著數字經濟產品與服務的用戶群體、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并在迭代發展中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共享”是數字經濟自身連通場景和用戶的基礎,能夠促進更多人群共享發展成果。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近年來,數字經濟的發展對稅收制度與政府間稅收劃分、利率形成機制、專項債風險、中小企業融資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有力推動了綠色低碳發展、鄉村振興和城市建設。報告認為,數字經濟應繼續為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作出貢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放大、疊加、倍增的“加速器”效應和增強經濟韌性的“穩定器”效應。展望未來,數字經濟的驅動力量將由技術驅動為主轉向技術與場景、供給與需求共同作用,服務對象繼續拓展,競爭環境演化持續加速,參與主體更加豐富,數字經濟的本質屬性與階段特征共同決定了其發展趨勢。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和京東集團聯合舉辦。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