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遠古回音

——俄羅斯遠東地區人面像巖畫

2023-04-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俄羅斯遠東地區人面像巖畫主要分布在黑龍江下游及其支流烏蘇里江的右岸地區。截至目前,這些地方共計發現4個巖畫點、約150幅圖像。其研究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之前,主要為巖畫的發現期,這時的巖畫研究還很零散,不成體系,以巖畫圖像的記錄和臨摹為主;20世紀50年代初至20世紀末期,人面像巖畫的研究開始進入高潮期,一系列關于人面像巖畫的文章和專著開始出現,巖畫研究的框架得以搭建,巖畫的年代、內涵及其反映的民族關系等眾多問題得到初步解決;21世紀初至今,以錫卡奇—阿梁巖畫申遺為背景,一系列新技術廣泛應用于巖畫記錄和保護,巖畫研究也從傳統上偏重于人文學科的闡釋向更加重視自然科學的實證方向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前

  1859年,Р. К. 馬克在烏蘇里江右岸發現了謝列梅捷沃巖畫,這是俄羅斯遠東地區巖畫首次進入科學視野。1894年,H. 阿爾弗坦重新對該巖畫點進行了考察。根據他在《烏蘇里江和比津河巖畫簡訊》一文中的描述,謝列梅捷沃巖畫又可以分為3個地點,而人面像巖畫也首次被注意到并得到臨摹。俄羅斯遠東地區最著名的巖畫點是錫卡奇—阿梁。該巖畫點的記載最早見于19世紀末俄羅斯東方學家帕拉迪·卡法羅夫的日記。1895年,П. И. 維特利金在當地報刊《阿穆爾公報》上發表了《馬雷舍沃村附近的古代戈爾德人遺跡簡訊》一文,對其進行了報道。

  1899年,美國東方學家伯托·勞弗爾參與了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黑龍江流域開展的人類學考察,并且在當年出版的《美國人類學家》雜志上發表了此次考察的筆記《阿穆爾河巖畫》一文,里面對該地區的部分巖畫點情況進行了介紹。1908年,俄國遠東探險家В. К. 阿爾欣耶夫遠征錫霍特—阿林山脈期間對錫卡奇—阿梁巖畫進行了簡要描述。1910年,民族學家Л. Я. 什捷琳別爾克在旅途中記錄到與錫卡奇—阿梁巖畫相關的古代傳說。1919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考察了黑龍江下游巖畫,在隨后出版的《東北亞洲搜訪記》一書中對其進行了簡要描述。20世紀30年代初期,Н. Г.哈爾拉莫夫對錫卡奇—阿梁巖畫進行了專門研究。他對巖畫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描述,照相并制作臨摹圖;同時,還采集了一些包括石器和陶片在內的文物。值得注意的是,他將帶有巖畫的巨石與加爾布古城遺址聯系起來。1935年,在A. П. 奧克拉德尼科夫的領導下,蘇聯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的下阿穆爾考古探險隊對錫卡奇—阿梁和馬雷舍沃巖畫進行了調查??疾礻牫蓡T對部分巖畫圖像進行了臨摹,并對巖畫的風格、分期和年代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

  20世紀50年代初至20世紀末

  進入20世紀50年代,隨著A. П.奧克拉德尼科夫等人在整個亞洲北部地區開展大規模的考古調查,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地區的人面像巖畫被重新發現并得到了系統的研究。1953年,列寧格勒物質文化史研究所組織了一支由А. П. 奧克拉德尼科夫任隊長的遠東考古探險隊,對該地區的古代遺跡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研究,而巖畫的系統研究也肇始于此。隨后,該團隊對本地區人面像巖畫進行了多次臨摹。1970年,由А. П. 奧克拉德尼科夫率領的考古隊對錫卡奇—阿梁巖畫第一地點附近的居址進行了發掘,為確定該巖畫點的年代提供了確切的證據。1968年,其專著《古代阿穆爾的圣象》一書在新西伯利亞出版,這也是首部關于黑龍江下游巖畫的專著。

  1971年,蘇聯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由A. П. 奧克拉德尼科夫所著的《阿穆爾河下游巖畫》一書,對該地區人面像巖畫的作者族屬、制作方式、類型、年代及文化內涵等進行了全面研究,該書是黑龍江下游巖畫研究的集大成者。此外,在該書中,作者根據巖畫的制作技術及其分布特點、圖像主題的特征、保存狀態、考古學和民族學材料等進行了廣泛的比較分析。1981年,英文版的《阿穆爾河藝術:俄羅斯遠東的古代藝術》一書在紐約和列寧格勒同時出版,從而使該地區獨特的巖畫藝術在全世界范圍內廣為人知。A. П. 奧克拉德尼科夫的著作對巖畫特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充分討論了它們的分期、年代以及巖畫的文化內涵等問題;同時,他還提出,創作動機和風格特征可以通過民族學上的相似性來解決。他們搜集到了大量的考古材料,這些材料為建立巖畫內部的年代序列提供了堅實的證據,尤其是部分巖畫圖像與陶器上的紋飾比較類似,可以用于交叉比較。

  這一時期,除了對本地區的人面像巖畫進行研究之外,一些學者還將視野投向域外,試圖通過對人面像巖畫的探討,來追溯其整個發展過程。俄羅斯遠東地區人面像巖畫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俄羅斯文獻中對人面像巖畫的創作動機也給予了很多關注。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方法論問題,即巖畫材料是否可以用于分析人群的接觸和遷徙、不同人群之間對巖畫圖像的借用,以及可能存在的觀念傳播機制等。這個課題的基礎是由A. П. 奧克拉德尼科夫奠定的,他提請人們注意人面像巖畫在大范圍內存在著圖像的相似性。在《阿穆爾河下游巖畫》一書中,他將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人面像與東南亞地區考古學和民族學材料中發現的類似形象進行了廣泛類比,并指出類似的人面像巖畫主題在環太平洋地區廣泛存在。實際上,巖畫中使用面具的傳統以及與面具—人面相關的儀式實踐在歐亞大陸、太平洋地區、澳大利亞以及北美西北海岸地區廣泛存在。例如,螺旋紋的裝飾是黑龍江下游人面像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種裝飾也出現在日本繩紋文化和南太平洋拉皮塔文化的陶器上,同時在新幾內亞的儀式面具上也有發現。此外,與錫卡奇—阿梁巖畫風格以及制作技術類似,即敲鑿在崖面和單獨巨石上的人面像在北美西北海岸以及中國北方的內蒙古、寧夏等地也廣泛存在。在其1979年所著的《神秘的亞洲和美洲人面》一書中,Е. А. 奧克拉德尼科娃對美洲西北海岸的人面像巖畫進行了研究,對其風格、年代以及相關的印第安人社會組織進行了探討。而在1990年出版的《北美太平洋沿岸巖畫圖像系統中的宇宙模型》一書中,該作者進一步運用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和民俗學材料,將西伯利亞和北美太平洋沿岸巖畫中的許多場景解釋為宇宙模型的象征,進而揭示出其中的相似元素,以解決兩個大陸古代居民的文化聯系問題。

  21世紀初至今

  進入21世紀后,為了配合錫卡奇—阿梁巖畫的申遺工作,俄羅斯學術界加大了對該地區巖畫的研究力度。在2004年發表的《濱海邊疆區新石器藝術中的擬人化圖像》一文中,Д. Л.布羅江斯基將該地區的無輪廓人面像與博伊斯曼文化相對應,年代為距今6500—5000年。而在2012年發表的《阿穆爾河下游的人面:年代問題》一文中,И. А. 波洛馬列娃將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地區的人面像巖畫斷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并且與當地的馬雷舍沃文化(距今5280—4340年)和沃茲涅先諾夫卡文化(距今4300—3700年)聯系在一起;隨后,在2018年發表的《西伯利亞阿穆爾河下游地區巖畫傳統的連續性》一文中,她進一步將該地區屬于沃茲涅先諾夫卡文化的人面像巖畫分為格林期和伍德爾期,其年代分別為距今5300—4350年(馬雷舍沃文化)、距今4300—4000年(沃茲涅先諾夫卡文化格林期)、距今4100—3700年(沃茲涅先諾夫卡文化伍德爾期)。需要指出的是,在2021年出版的《東西伯利亞史前巖畫的變化和連續性:對民族文化身份、歸屬和象征意義的一種考古學和人類學探索》一書中,作者進一步將黑龍江下游的巖畫置于整個東西伯利亞考古學文化變遷的視角下進行了整體性的研究,通過巖畫來探討史前文化的變遷及其連續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

  近20年來,對俄羅斯遠東地區巖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嘗試使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對巖畫信息進行記錄以及對巖畫遺產的保護方面。自2003年以來,俄羅斯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一直在錫卡奇—阿梁、謝列梅捷沃和基亞3個巖畫點進行監測和考古調查。通過多年的觀察,人們發現了沙子和淤泥強烈的沉積過程,在冰漂移的影響下,許多帶有巖畫的巨石被移位或倒置。其中一些早期被記錄的巖畫圖像已經消失,但同時又發現了一些新的巖畫圖像。Е. Г. 杰夫列特和А. Р.拉斯金在2014年發表的《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巖畫研究》一文中,依托于該地區開展的巖畫保護監測項目,對本地區人面像巖畫進行了系統梳理,對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歷史價值進行了闡釋,并對該地區巖畫在申遺背景下的保護和利用問題進行了探討。

  俄羅斯遠東地區人面像巖畫是中國文化傳播的見證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面像巖畫與中國人面像巖畫關系密切,是中國遠古文化傳播的見證。在2006年發表的《人面像是古代遷徙路徑的標記》一文中,М. А. 杰夫列特就提出,人面像巖畫是中國北方地區的移民沿著太平洋沿岸和安加拉河谷地達到葉尼塞河地區遷徙路徑的見證。而在隨后發表的《葉尼塞河薩彥峽谷人面像巖畫的青銅原型》一文中,她進一步認為,亞洲和美洲太平洋沿岸巖畫的主題非常類似,不同類型的人面像巖畫均指向中國北方的一個區域——內蒙古的陰山等地。近年來,黑龍江流域、安加拉河和葉尼塞河中游類似的人面圖像再次將人們的注意力轉向那些距離遙遠,卻有著類似傳統的巖畫。在文物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俄羅斯葉尼塞河流域人面像巖畫研究》一書中,筆者對上述地區巖畫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全面梳理,從巖畫圖像和考古學文化兩個層面對不同地區巖畫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探討,進而論證了人面像巖畫是自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時期以來,分不同階段、沿著不同路線從中國東北傳播到了俄羅斯遠東和葉尼塞河地區。在2022年發表的《內蒙古與俄羅斯遠東地區人面像巖畫年代及相關問題研究》一文中,肖波和王俊錚對內蒙古巖畫向俄羅斯遠東地區傳播的時間、路線和機制等問題作了進一步探討。

  總體來說,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面像巖畫與中國東北地區“古文化、古城、古國”的歷史發展進程有關。1985年,蘇秉琦在《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試論當前考古工作重點和大課題》的報告中提出“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的概念,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古文化指的是距今7000年前到距今5000—4000年間的紅山諸文化(包括前紅山、紅山前、紅山后和后紅山文化);至于古國,李伯謙在《黃帝時代的開始——黃帝文化與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一文中進行了說明,其指的是距今5500年至4300年以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壇、廟、冢為代表的階段。從時間范圍上來看,內蒙古西遼河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面像巖畫年代均與紅山文化流行的時間大致相同;并且,二者作畫方式相同,構圖類似,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這表明,該地區的人面像巖畫的確與遼西地區的文明起源有關,換言之,俄羅斯遠東地區人面像巖畫正是中國文化向外傳播的有力見證。

 ?。ū疚南祰疑缈苹鹞鞑宽椖俊拔鬟|河流域與俄羅斯遠東地區人面像巖畫比較研究”(19XKG003)階段性成果)

 ?。ㄗ髡邌挝唬簭V西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

關鍵詞:巖畫;遠東地區;圖像;文化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責編:劉星)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

国产 精品 自在 线免费_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_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_888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盐山县| 丰县| 新郑市| 桐乡市| 宜君县| 湟源县| 清镇市| 隆德县| 万源市| 宁晋县| 海原县| 扬中市| 花垣县| 堆龙德庆县| 延寿县| 龙南县| 杭州市| 招远市| 永安市| 巴林左旗| 米泉市| 澄城县| 英德市| 永春县| 西乡县| 绩溪县| 姚安县| 康平县| 阜新市| 贵阳市| 凭祥市| 康马县| 富源县| 岳普湖县| 灵丘县| 潞城市| 祥云县| 锡林浩特市| 贵德县| 辛集市|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