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各種知識、觀念、方法、命題、理論的集成,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一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基礎上,對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的科學判斷和提出的重大任務。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揮學術期刊在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的重要作用,4月2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2022年度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名錄發布論壇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學術期刊發展研討會(2023·北京)”在京召開。與會學者表示,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持續探索服務于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體系和學術評價體系,激發學術原創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助力建構自主知識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術期刊建設發展。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對辦好哲學社會科學期刊作出了明確指示,提出了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這不僅是新時代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動員令”,也是以學術期刊助力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目標導向。
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對于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具有重要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表示,建構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的自主知識體系,不僅能克服西方近代知識體系的缺陷,還有助于推動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全方位展現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學術期刊是知識發現與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學術發展的折射與投影。在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偉大事業中,學術期刊必將在傳播中國實踐、中國經驗、中國理論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優秀的學術編輯可以有效推動學術期刊的發展。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提出,學術編輯要勇擔歷史使命,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藍圖,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一歷史使命要求我們做好新時代的新聞編輯出版工作,要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編輯業務水平,增強開拓創新能力,為促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發展、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作出更大貢獻。
《馬克思主義研究》執行副主編李建國提出,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謀劃選題;要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真理旗幟,自覺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引領“三大體系”建設。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發揮期刊在學術質量、學術規范、學術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等方面的引導、把關作用,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創新評價機制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離不開自主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徐擁軍認為,當前國內外學術評價模式未有實質性的理論創新和方法進步。我們必須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公開、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模式。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學術評價模式——自然評價。自然評價模式是基于學術共同體成員在各種學術活動中自然產生的數據,將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知識內容和評價行為的語義理解與自動分析中,從而形成評價結論并服務于知識創新的一種評價方法。
徐擁軍介紹,這里的學術共同體指的是具有共同信念、價值觀和規范的科學研究群體與組織,主要包括學者(作者/讀者)、期刊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實踐工作者等。自然評價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以學術共同體為核心主體,學術共同體成員在不同學術活動場景中進行自然評價。例如,在讀者閱讀評價學術活動場景中,評價主體是學術共同體成員。首先,自然評價模式平臺會總結學術成果中的關鍵詞,讀者可以點擊相關關鍵詞進行選擇。然后,自然評價模式平臺會對讀者筆記、閱讀時間、其他行為進行分析,記錄與學術成果評價相關的數據。另外,徐擁軍強調,目前,關于自然評價模式的研究還處于理論層面,尚需在實踐層面進一步檢驗。
學術評價在高校學術治理中發揮著“指揮棒”和“風向標”的作用,它不僅能引導教師的價值判斷和學術選擇,而且會影響高校發展戰略和路徑抉擇。只有加快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吉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姚毓春表示,一般而言,一個好的學術成果必然具備向上的兼容性、時代的融合性、邏輯的展開性和思想的開放性等特征,也必然蘊含著作者以深厚的學養和背景知識為基礎的文獻積累,以明晰理論和概念系統為內涵的思想積累,以豐富體悟和人生經歷所滋養的生活積累,以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生成的能力積累,以及以堅定目標和學術理念為支撐的信念積累的全面表征。因此,無論是原發性學術期刊,還是文摘類學術期刊,其選擇發表成果的過程就是在綜合研判這些學術成果背后作者的問題意識和內涵學養。這既是高校教師最為重視的學術評價,又是高校學術評價中的基礎性評價。
缺乏明確的一流人才標準,是制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劉益東表示,目前我國科研事業正從引進吸收、跟蹤跟進階段,向原始創新、自立自強階段轉型與躍升。但是,現行科研考核方式內容煩瑣、標準不高,與加強基礎研究、追求原始創新的時代要求極不適應。只有大幅提高科技人才評價標準與科研考核標準,一流科技人才方能凸顯優勢、充分發揮作用,才有利于取得數量充足、分布合理的原始創新成果,才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姚毓春提出,面向未來,我們要切實在評價理念、評價標準和評價實施等方面繼續做出新的嘗試和創新,進而營造有利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潛心治學的整體環境,形成引導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中國特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的學術共同體,形成符合發展需求、結構豐富、形式多元、內涵包容的學術評價體系,加快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