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助”到“益”:縣域企業公益慈善新轉向

2023-04-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確立了公益慈善事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堅定了企業、企業家積極參與和推進公益慈善事業的信心。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僅打造了諸如“晉江經驗”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也推動了縣域公益慈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縣域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企業的公益慈善事業逐漸從以“助”為主的傳統型向以“益”為主的現代型邁進。

  從響應號召轉向主動

  近年來,縣域企業公益慈善事業的主動型轉向主要表現為建立慈善基金會。在一段時期內,縣域企業的慈善行為相對零散抑或相對被動。企業能夠積極響應政府、社會號召捐款捐物,但更多停留在捐贈行為上,未關注到公益慈善事業本身,也未搭建企業公益慈善平臺。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未能將自身的慈善行為系統轉化成企業公益慈善事業。但目前,越來越多的縣域企業成立慈善基金會,并嘗試借鑒企業經營方式運營慈善基金會。

  調研發現,晉江企業的公益慈善事業較有代表性。首先,企業公益慈善轉向主動型與企業家的慈善理念息息相關。在改革開放初期,晉江的企業慈善以華僑群體為主,隨著晉江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成長起來的本地企業家成為企業慈善新主體??傮w上,在企業發展到相應階段之后,企業家都會關注到公益慈善問題。企業家的慈善理念影響企業做公益慈善的整體方式,企業家的慈善理念又與其人生經歷和情懷相關。初代縣域企業家做慈善更關注本地的居民以及家鄉的發展,新生代企業家做慈善更關注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如何營造更好的企業形象。企業家的慈善理念影響企業公益慈善事業的主動型轉向。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之下,企業家認為應主動關注相應的慈善支持,故而縣域企業紛紛成立慈善基金會,主動研發企業公益慈善項目。

  同時,縣域企業公益慈善的主動型轉向涉及“面子”與“里子”的平衡。企業的慈善捐贈往往與“面子”息息相關,在企業慈善發展的初期階段,實力企業的定向捐贈傾向于助困、助教。例如,企業捐資建一所教育大樓能夠擁有冠名權,也更能獲得民間慈善認可,那么這座教育大樓對于企業甚至企業家家族來說便有傳世效用,這樣的慈善捐贈行為“面子”極大。在新時代,企業的慈善捐贈在關注“面子”的同時,還會觀照“里子”問題,更能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會為“面子”緊追其他企業的捐贈額度。在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中,縣域各企業互相交流、團結一心,倡導“不講排場講慈善”,充分發揮企業能力和優勢:大企業家有大慈善擔當,帶頭做出公益慈善事業表率,帶動企業慈善事業總體得到提升;中小企業家也能夠在其中找準自身角色定位,樂當“鳳尾”。各企業在主動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的過程中,互構企業的責任和擔當,逐漸實現企業公益慈善“面子”與“里子”的平衡。

  常態化平臺助推可持續發展

  縣域企業慈善的可持續轉向,主要是從公益慈善模式的源頭抓起。為契合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企業公益慈善應進一步梳理可持續邏輯,從而推動企業商業價值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雙重突破。例如,縣域企業家逐漸開始考慮使用辦企業的思路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注重公益慈善的可持續性和自我造血能力。這有利于突破傳統民間慈善零散化、面向窄的制約,提供合理的公益慈善常態化平臺,從而推進企業公益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縣域企業慈善商店,是企業實踐探索出的可持續公益慈善新模式。運用公益慈善結合企業品牌運營的理念,低價銷售企業庫存與個人捐贈的物品,所得經營收入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業??傮w上看,企業慈善商店是志愿服務、慈善公益和商業運營融合的產物,能夠充分體現企業慈善公益模式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企業慈善商店模式的可持續性具體體現為兩點:第一,慈善商店模式具有可復制性,特別是在實體經濟較為發達的晉江,慈善商店可以將企業產品盤活為慈善資源,協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通過資源供需的有效對接,實現慈善商店由點到線再到面的可持續發展。第二,慈善商店模式具有社會性,以折扣價格為常態售賣商品,又將所得的收益用于慈善事業。這種既能滿足民眾對平價優質商品的需求又能獻愛心的經營模式,能夠更好地發動居民參與慈善活動,培養良好的慈善文化,保證企業公益慈善事業的可持續性。

  其次,縣域企業助力鄉村振興,是企業推進可持續公益慈善的新探索。企業探索使用公益慈善方式,支持鄉村建設項目、實施可持續發展項目。為了確保慈善行為的質量和可持續性,企業不參與鄉村建設工程,而是進一步捐資建設加工廠,為居民解決就業和增收問題。企業慈善助力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體現在兩點:第一,鄉村建設的危房改造項目并不是完全免費均分給所有村民,而是有具體的貨幣補償和置換面積規則,避免成為純輸血式慈善。第二,企業通過慈善方式在村莊建設可以內循環的產業,并作為產業合作伙伴解決其銷售問題,以此滿足村民民生福利需求,實現企業慈善項目的可持續性。

  企業慈善轉向系統化

  企業慈善的系統化轉向與企業的特質息息相關,特別是對于頭部企業來說,其公益慈善事業體量更大、面向更廣闊,形式也更多樣。一直以來,縣域的頭部企業都在積極投身和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公益慈善能力,不斷完善自身的公益慈善體系。在新時代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在企業從傳統慈善向現代慈善的邁進中,頭部企業的公益慈善事業與企業社會責任更加契合,逐漸形成企業公益慈善戰略導向,企業公益慈善發展趨向系統化。

  首先,長期的公益慈善實踐是企業慈善系統化轉向的基礎。以往,企業開展了一系列公益慈善實踐,層次豐富、主題多元,但從整體上看較為零散,缺乏一定的體系化和系統性。2008年被視為中國的慈善元年,也是不少縣域企業大規模開展公益慈善事業的起點。此后,在各類災情下,企業的慈善捐贈總是能及時抵達。同時,企業積極參與慈善捐贈活動,善款主要圍繞助老、助困、助學、助殘等項目。在慈善實踐中,企業逐漸嘗試將公益慈善事業轉向系統化發展,除了關注傳統的慈善捐贈行動以外,進一步打造企業的公益慈善品牌,開展企業公益慈善活動,與其他公益組織聯合開展公益慈善項目,企業公益慈善發展布局趨向系統化。

  其次,頭部企業更具備公益慈善事業系統化轉向的條件。頭部企業的體系化慈善模式與其企業的特質息息相關,頭部企業的整體實力較為強勁,對公益慈善事業的推進更為系統。在多數企業采用的多慈善模塊系統之上,頭部企業會考慮更大地域空間的公益慈善事業,挑戰體量或難度更大的公益慈善項目,從整體上帶動晉江企業慈善事業的提升。頭部企業的慈善系統化轉向有兩點:第一,慈善系統層次更豐富,慈善的形式和主題更多樣。如在企業的公益慈善模塊中,有的結合傳統捐贈、企業特質,也有的結合共同富裕政策,總體上呈現傳統慈善和現代慈善特質并存的狀態。第二,嘗試打造更具品牌效應的公益慈善體系。如企業公益慈善主張為公眾創造價值,公益體系涉及公共衛生、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公益項目涵蓋育人、醫療、助困、生態等內容。

  總而言之,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思考縣域企業公益慈善的新轉向,更有助于推進企業公益慈善的可持續、系統化發展。首先,現代化的企業慈善存在一些普遍經驗,企業需要通過更多的溝通交流,吸收可行的慈善理念、合理的慈善模式、有效的慈善管理經驗。通過縣域企業公益慈善的領跑作用,可嘗試激發出更大范圍的民間慈善力量。其次,現代化的企業公益慈善事業主要依靠專業化服務。傳統的企業慈善事業更多表現為捐贈,而現代化的企業慈善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這種專業性依附于專業慈善人才的實踐。在企業基金會、企業社會責任部門等慈善組織中,組織的慈善運行需要一支健全的專業化隊伍,需要集結社會工作、心理學等相關專業的人才進行助力,以培育出慈善組織的專業慈善項目和品牌。最后,現代化的企業慈善需要打破地域空間的限制。慈善具有一定普惠性意義,現代慈善的受益面向更為廣泛。目前,基層社會形成了良好的慈善文化和慈善氛圍,企業需要走出縣域范圍,在更大地域和受眾范圍內開展慈善事業,昂首向著共同富裕的價值內涵邁進。

 ?。ㄗ髡邌挝唬耗暇┖娇蘸教齑髮W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關鍵詞:公益慈善;慈善事業;企業慈善;企業家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責編:劉星)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

国产 精品 自在 线免费_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_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_888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浠水县| 钟山县| 忻州市| 香格里拉县| 仁寿县| 夏河县| 大理市| 辽阳县| 民勤县| 廊坊市| 胶南市| 类乌齐县| 浪卡子县| 永靖县| 泗水县| 浦城县| 黄龙县| 大名县| SHOW| 漳州市| 梁平县| 绥化市| 汤阴县| 吴江市| 尉氏县| 和静县| 钟祥市| 舒城县| 轮台县| 上虞市| 衡阳市| 正安县| 周宁县| 上虞市| 梁河县| 兴安县| 南陵县| 仙游县| 安陆市| 冷水江市|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