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平認為,中國是亞太地區大國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因此美國總是將中國放在其國家安全戰略全局、國際戰略格局全局和亞太地區戰略態勢全局來觀察和分析,并據此制定對華政策和確定美中關系走向。中美之間的互動也對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產生重要影響。冷戰時期,美國制定對蘇遏制的國家安全戰略,特別是根據中蘇關系狀態來確定美國對華政策和美中關系。冷戰后,美國根據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全球反恐的國家安全戰略,對華交替采用“接觸”與“制約”政策。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和全球反恐取得一定進展,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涉華議題越來越多。在美國認為中國的發展“威脅”到其全球主導地位后,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從“大國戰略競爭”國家安全戰略出發,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存在三大內在矛盾,中美關系正經歷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夏立平在文章中指出,美國對華政策和臺海政策一貫服從和服務于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亞太戰略,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決定美國亞太戰略、對華政策和臺海政策。因此,中美關系從美方來說,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美中之間的互動決定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轉變和中美之間的互動,也決定了美國對華政策和中美關系的轉折和演變。
一、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視域下的對華政策和中美關系
美國在冷戰后期就開始制定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根據1986年美國《戈德華特—尼克爾斯國防部改組法》的規定,從1987年起,每一任美國總統都應每年向國會提交一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該報告應包括五項主要內容:美國的全球利益、目的及目標;為遏制侵略、執行安全戰略所必需的對外政策;短期與長期使用美國各種實力資源的建議;對美國各種國家實力資源間力量平衡的評價;其他有助于國會理解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事務所必需的信息?!蹲杂纱筠o典》(The Free Dictionary)對國家安全戰略的定義為:“開發、運用和協調國家綜合國力(外交、經濟、軍事和信息),以實現有助于國家安全目標的藝術和科學,也稱國家戰略或大戰略?!敝袊嗣翊髮W教授左希迎將國家安全戰略定義為:“通過軍事手段、政治手段和經濟手段維護國家安全這一政治目標的方略?!?/font>
參考以上資料,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可以定義為,美國政府開發、運用和協調外交、經濟、軍事和信息等綜合國力的方略,目標是應對國內外威脅,保護美國的安全、繁榮和利益,包括維護國家主權、保護民眾安全、改善社會和經濟活力,維持和增強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力。它包括軍事戰略、外交戰略、經濟戰略、反恐戰略、能源安全戰略等。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和美中關系之間的關系如何呢?中國是亞太地區大國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因此美國總是將中國放在其國家安全戰略全局、國際戰略格局全局和亞太地區戰略態勢全局來觀察和分析,并據此制定其對華政策和確定美中關系走向。同時,正如中國俗話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中美之間的互動也影響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影響中美關系的態勢和走向。
冷戰時期,美國制定對蘇遏制的國家安全戰略,并且根據中國與蘇聯關系狀態來確定美國對華政策和美中關系。此時的中美關系主要由外部因素,即中美兩國與第三國(蘇聯)的關系驅動,美國從遏制蘇聯的國家安全戰略出發,尋求與中國合作,特別是根據中國與蘇聯關系狀態來確定美國對華政策和美中關系。美國政府從對中國共產黨逐步取得全國性勝利采取觀望態度,轉為向新中國一定程度示好。在中蘇1950年2月14日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后,美國放棄向新中國示好的政策,轉向對中國與蘇聯一起實行遏制政策。中蘇同盟徹底破裂后,尼克松政府開始改善美中關系,開展“均勢外交”,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尼克松總統1972年2月訪華,打破了美中關系堅冰。為了對付蘇聯的全球擴張,卡特總統下決心實現美中關系正?;?。
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后,中美關系逐漸由外部因素驅動轉變為內部因素驅動。冷戰后,美國根據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全球反恐的國家安全戰略,對華交替采用“接觸”與“制約”政策。在此過程中,“9·11”事件后一段時期恐怖主義這一外部因素也曾經對中美關系產生重大影響。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和全球反恐取得一定進展,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涉華議題越來越多。在美國認為中國的發展“威脅”到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后,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從“大國戰略競爭”國家安全戰略出發,將中國視為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
盡管美國共和黨政府和民主黨政府各自國家安全戰略的提法、重點和政策有所不同,但美國對華戰略是美國兩黨之間和府會之間相互協調和相互博弈的產物。因此,美國對華戰略中的一些基本議題、基本提法往往超越某一屆政府,具有較強的延續性。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時期,盡管美國內政治極化嚴重,民主共和兩黨在幾乎所有國內問題上都有分歧和矛盾,但它們在對華推行強硬政策的態度上是相同的,雖然在手法上有所不同。
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三大內在矛盾與美中關系演變的啟示
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經濟全球化遭遇曲折,但在困難中前行。中美之間相互威懾已經形成。這些使今天中美關系雖然經常擦出火花,但迎頭相撞的可能性較小。
拜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特朗普政府“大國戰略競爭”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對華戰略,雖然在做法上有所調整,但對華戰略競爭仍是其基調,在有些方面甚至有所強化。這使中美關系進入了長期戰略競爭相持階段。在臺灣問題上,中美關系甚至達到尼克松訪華打開兩國關系大門以來緊張局勢的最高點。但是,中美之間仍存在許多共同和并行不悖的利益。美國與中國在許多高技術領域“脫鉤”,也不可避免傷害到美國自己。解決全球問題和地區問題需要中美合作,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一)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存在三大內在矛盾
中美戰略競爭相持階段將持續10—25年。這基于拜登政府國家安全戰略存在三大內在矛盾:
第一,既將俄羅斯作為“對自由和開放的國際體系的直接威脅”,又將中國作為“唯一一個既具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又具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推進這一目標的競爭對手”,將使美國實力捉襟見肘。
第二,既要打擊中、俄等地緣戰略對手,又要與各國共同應對氣候危機等全球挑戰,這將使被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或威脅的大國難以在應對氣候危機等全球挑戰方面與美國合作,從而使美國顧此失彼。
第三,既要求盟伴與美國合作,建立排除中國的生產鏈和供應鏈,又提出“中產階級外交政策”,推行無益于甚至傷害盟伴經貿的做法,這兩個目標不可避免會發生沖突。
這將使拜登政府國家安全戰略在實施中有時因內在矛盾出現混亂。美國力量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本質上反映了美國的潛在危機。最明顯的就是美國的財政危機和經濟滯脹。美國經濟處于兩個巨大的泡沫中:一是債務泡沫,二是股市泡沫。美國國內人心的分裂趨勢也愈發嚴重。最近兩年,美國國內的各種分裂傾向達到了美國歷史上的最高點,就連美國內戰時期也沒出現如此復雜的分裂。一方面出現了嚴重的種族分裂,另一方面貧富階層的分裂也日益嚴重,呈現出1%和99%的關系。還有以共和黨為代表的“紅州”與以“民主黨”為代表的“藍州”形成的地區分裂,以及由州政府與聯邦政府權力和利益博弈反映出的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的分裂。美國社會學家推算,至2044年美國白人將淪為少數人種。屆時,美國的世界霸權觀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與美中關系演變的啟示
通過梳理冷戰以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和美中關系的演變歷史,我們得到如下啟示:
1.美國對華政策是美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與中美關系的演變過程中,美國對華政策一直是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指導下制定的,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冷戰時期,美國為了遏制蘇聯,根據中蘇關系的變化和美對蘇政策的需求,對中國的政策從孤立遏制轉為戰略合作。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后,美國對華戰略需求減少,美國在1989年政治風波后對中國進行制裁。美國企圖影響中國的發展方向,又對中國采取接觸政策。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美國先對中國采取接觸與制約的“兩面下注”政策,2017年底以來甚至將中國作為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
2.中美關系發展是兩國互動的結果
一個值得注意的有趣現象是,中美在其各自全面戰略指導下,在兩國關系向敵對轉變時期,幾乎同時采取強硬措施導致關系進一步惡化,而在兩國關系向緩和轉變時期,又幾乎同時采取示好措施以使關系進一步改善。前一個典型例子是,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4月解放南京后,中共外事聯絡室主任黃華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互有聯系,直到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主席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宣告新中國完全倒向蘇聯為首的陣營一邊。而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嚴令司徒雷登“不能去北平”進一步接觸中國共產黨,并要求其“盡快趕回華盛頓”。后一個典型例子是,1969年12月3日在波蘭華沙,美國大使急追中國使館工作人員向其轉達美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觸的意愿;同時在北京,周恩來總理向毛澤東主席請示,釋放兩個此前誤入我領水的美國人,以釋放出對美善意來試探美國的態度。
3.中美關系受重大偶然事件影響
重大偶然事件有時重創中美關系,有的美國政府機構也會采取不道德手段報復中國。中美之間有時會發生重大偶然事件,這種事件會對兩國關系產生重要影響,有時甚至重創中美關系。例如,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就對兩國關系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在兩國關系較好時期,這種偶然事件的負面影響,可以在一段時間后逐漸減少乃至消除;但在兩國關系僵冷時期,由于雙方缺乏互信,這種偶然事件就可能重創中美關系。再如,1999年5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造成人員傷亡。美國解釋說是誤炸,但中國認為是蓄意的轟炸,是對中國此前反對北約轟炸南聯盟的報復,因此向美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
4.美國國內因素對制定和實施美國家安全戰略和對華政策有重要影響
不僅美國政府的國家安全、外交、國防、經貿、財政、金融、能源、公共衛生等機構和官員參與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對華政策的制定,而且美國國會兩院、智庫、游說集團、軍工復合體、華爾街財團等都試圖影響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它們從自身利益出發,對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理解有不同,政策主張也有所不同。
三、中美關系正經歷否定之否定
中美關系正經歷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每一階段都是對前一階段的否定,但同時它自身也被后一階段再否定,經過否定之否定,事物運動表現為一個發展周期。中美關系的發展至今,進入否定階段。
中美關系的第一階段即肯定階段,是從尼克松訪華、打開中美關系大門開始。在這一階段,中美關系有艷陽天,也有陰雨天,雖然經歷了風風雨雨和多個起起伏伏的“馬鞍形”,但總體上是向前發展的。中美人士都認識到,兩國關系的發展有利于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繁榮,造福于中美兩國人民和全人類。
中美關系的第二階段即否定階段,是以特朗普政府2017年12月出臺《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為開始標志的。中美關系風高浪急甚至有時出現驚濤駭浪,中美進入戰略競爭的長期相持階段。中美關系處于又一次重構的過程中。這一次重構也是中美關系的再出發。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外部條件之一,是實現世界上最重要也最復雜的中美關系穩定并向健康方向發展。只要中國發揮戰略智慧,保持戰略信心,堅持謙虛謹慎,提高戰略定力,我們應該可以避免中美“新冷戰”。對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既要在必要時敢于斗爭特別是善于斗爭,也要在可以合作的領域爭取合作。中國要學會與美國打太極拳。中美兩國人民希望中美關系穩定,特別是美國年輕一代對華好感度比上一輩高出15%。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美兩國實力將朝著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也將促使兩國關系發生變化。
中美關系的第三階段將是否定之否定階段,即再次進入肯定階段。中國人民深知只有改變自己,才能影響世界。因此,中國將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道路,爭取在新時期新征程實現新的跨越,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國不能抱著“霸權”心態不變,必須在新時期改變自己不適應世界發展潮流的心態和結構,與中國一起“共同演進”,最終放棄“大國戰略競爭”的國家安全戰略。
中國和美國都是亞太地區大國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中美關系的走向。中美之間的互動,則對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產生重要影響。
回顧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演進,冷戰時期美國從對蘇遏制的國家安全戰略特別是根據中國與蘇聯關系狀態來確定美國對華政策和美中關系,冷戰后時期美國根據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全球反恐的國家安全戰略,對華采取“接觸”與“制約”交替政策。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和全球反恐取得一定進展,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涉華議題越來越多。在美國認為中國的發展“威脅”到美國全球主導地位后,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從“大國戰略競爭”國家安全戰略出發,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逐步構建起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是中美關系發展的必由之路。
從哲學高度來看,中美關系現在處于否定階段,但這一關系終將走到新的肯定階段。即中美關系正在經歷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雖然這一過程需要10—25年,甚至更長時間。當前,中美發展都處在關鍵階段。兩國都應聚精會神辦好各自國內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時承擔起應盡的國際責任,給世界帶來更多福祉。這是中美兩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注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