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化是一個描述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的總體性概念,它既是時間概念,一般指社會歷史從“古代”經“中世紀”到“現代”的歷史進程,也是理論概念,表征人類與傳統告別、進入科技革命推動的工業社會的實踐過程;現代性多用于有關現代化的評價,一般指對于現代化過程中造就的現代社會根本特征與表現形態的哲學反思和理論概括,大致包括對社會結構轉型的階段性特征、核心要素及其對新的文明秩序的追尋等共同內容,但由于不同國家的經濟基礎、自然條件、文化傳統不同,現代性又呈現出不同的差異性特征。西方現代化的主要驅動力是資本,因而西方現代社會展現出的現代性特征是:生產方式全面“物化”、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相對獨立性、共同體與個體的撕裂。中國式現代化則開創了一條非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呈現出的現代性特征是:領導核心與人民主體的統一、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的統一、工具性與目的性的統一。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中國版本。
關鍵詞:現代化;現代性;西方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趙義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100191)。
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個描述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總體性概念,是一個標識人類文明演進和發展趨勢的核心概念。一般意義上,現代化是指工業革命以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思想等領域發生的全方位、系統性劇變。通過梳理和反思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現代化是人類社會內蘊的普遍趨勢和變革過程,但由于不同國家的經濟基礎、自然條件、文化傳統等存在差異,通往現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
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視野來看,當前有代表性的現代化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以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為代表的“歐化”“西化”或“美化”的道路,可以簡稱以歐美為代表的“原發現代化”(primordial modernization);另一條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代表的“后發現代化”,即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的“中國式現代化”。兩種現代化道路既有共同特征,又各有特色。由此這兩條現代化道路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一些共同的現代性特征,但由于經濟基礎、自然條件、文化傳統的不同,兩種現代化道路又表現出各自獨特的現代性(modernity)特征。
一、“現代化”“現代性”與社會發展道路的多樣性
從學術脈絡和思想脈絡看,“現代化”既是時間概念,一般指社會歷史從“古代”經“中世紀”到“現代”的歷史進程,按照馬克思劃分生產方式的標準,“中世紀”前的歷史可以叫作“古代”,“中世紀”以后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大體上是“近代”,而西方資本主義(英國工業革命)建立后,人類社會進入“現代”。對于這一點,列寧曾追問:“既然馬克思以前的所有經濟學家都談論一般社會,為什么馬克思卻說‘現代(modern)’社會呢?他在什么意義上使用‘現代’一詞,按什么標志來特別劃出這個現代社會呢?” 這個標志和劃分標準就是馬克思提出的“工業革命”以及“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現代化”也是理論概念,表征人類與傳統告別、進入科技革命推動的工業社會的實踐過程;“現代性”則是對于現代化的評價,一般指對于現代化過程中造就的現代社會根本特征與表現形態的哲學反思和理論概括。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現代化是各國無法避免的歷史發展總趨勢,因而具有一些共同的現代性內涵,譬如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結構轉型,注重資本、市場、民眾參與和法治等核心要素,追尋一種新的文明類型或秩序等,但不同國家在通達現代化的過程中總是表現出不同的現代性特征。只有從現代化的趨勢與現代性的特征中把握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才能找到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現代化道路。
(一)“現代化”的本質意蘊
“現代”既是一個歷史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就前者而言,它指的是世界當下所處的歷史階段,從而與“古代”相對應;就后者而言,它指的是包含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在內的人類生活各個領域在當下呈現出來的文明樣式,從而與“古典”相對應?!艾F代化”肇始于西歐,后擴展至全球,它是指一個變革性過程,而且特指世界性、深層次、寬領域、長時段的變革過程。這種變革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歐美等國率先發起的工業化以及城市化過程;二是后發國家通過學習先進技術等多方面要素推動社會變革,追趕并努力超越先進工業國的過程。
從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來看,“現代化”的歷史界標即肇始于西方社會的“工業化”,它特指人類從16世紀至今所發生的深刻的量變和質變過程?,F代化的最初表達是“工業化”,由于西方國家最早進入工業社會,因此現代化也通常被冠之以“歐化”“西化”“美化”等不同稱謂。在歷史過程中,“現代化”表現為“人類進入一個取得技藝的現代理性階段,達到主宰自然的新水平,從而將自己的社會環境建立在富足和合理的基礎之上?!痹S多西方學者認為,現代化是工業主義(industrialism)的勝利,是以資本主義工業化為代表的“經濟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最初在歐洲國家形成,是西歐與中歐的現代化進程。
從社會發展階段來看,“現代化”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更多是指后發國家通過“變革”趕上發達國家的過程。如果說“現代化”的原生語境是“工業化”,那么“現代化”的次生語境即后發國家“趕上”工業化的過程?;凇摆s超”或“追趕”語境的現代化模式并不少見,應該說,后發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就是“趕超型的現代化”?;诖?,馬克思指出,“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在他看來,現代化既有“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含義,也有后發國家“趕上工業化”的意思。在此意義上,列寧認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其中,“工業化”“電氣化”表征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和核心要旨。與此相類似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就把“現代化”理解為趕上發達國家的過程,“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我們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我們應該迎頭趕上,也可以趕上”。由此可見,具體到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時空中,現代化就是后發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
從綜合影響來看,“現代化”是包括社會領域各方面因素在內的全方位綜合性變革,它是對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發展、知識增長、政治變革、制度變革、文化變遷以及價值重塑、心理適應等多方面變革的總稱。換言之,“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過程?!?這個過程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是人類一種新的文明形式的開拓?!艾F代化傾向本身就是人類傳統文明的健康的繼續和延伸,它一方面全力吸收了以往人類歷史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一方面又以傳統所從來未曾有過的創造力和改造能力,把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峰?!?/span>
(二)“現代性”的總體特征
“現代性”與“現代化”不同,如果說“現代化”是一個“過程”概念,那么“現代性”則是對現代化過程中造就的現代社會根本特征與表現形態的哲學反思和理論概括?!艾F代性”作為“現代化”社會的共有特征與共性表現,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維度的總體性概念。
首先,“現代性”最早是對資本主導的現代化社會及其本質的反思與評價?!艾F代性”本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在早期語境中,“現代性”與資本主義具有一種直接的聯系,利奧塔指出,“資本主義是現代性的名稱之一”?,F代性在根本上內嵌于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之中,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轉型”的表達和概括。它表達的是資本主義工業化背景下的生活秩序和社會組織模式,這種秩序和模式與封建時代的歐洲具有本質上的區別。依據馬克思人的發展“三形態”理論來看,人類社會按照“人的依賴”→“物的依賴”→“自由個性”的階段發展,在這一邏輯進路中,“現代性”是“物的依賴”階段,是對“人的依賴”的揚棄和超越。由此來看,“現代性”意味著人的依賴關系的解體和人的獨立性的生成,同時也意味著資本邏輯(物的邏輯)對人的控制的開啟。因此,從經濟層面來看,“現代性”最主要的特質即資本化和物化,它是物化的生產關系的全面形成,也是市場化和資本權力的真正確立。
其次,“現代性”代表一種全球性的變革趨勢和發展動向?,F代化具有多樣性,現代性具有普遍性,這種普遍性是在全球性中確證的。如果說“傳統性”是在單個國家和民族中確證的,即在孤立的封閉環境中傳承的,那么“現代性”則是在“世界歷史”所確證的普遍性中生成的。馬克思指出,現代性通過國際性和全球化來確證,它以資本的全球擴張為內在動力,其必然趨勢是“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在資本邏輯驅動的現代社會中,現代性以國際分工為基礎,它代表全球性趨勢下的共通性,即現代社會的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逃避現代性的影響,而是需要在現代性浪潮中自我發展。
最后,“現代性”是對現代社會之流變性、矛盾性的反映?!艾F代性”不是僵化的模式,也不是特定的形態,而是處于“流變”中的現代社會的特質。馬克思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瘪R克思把現代社會看作“活的有機體”,而不是僵死的、固定不變的形態?!艾F代性”作為現代社會的普遍本質和特征的表達,其最鮮明的特征即“流變性”,這種特征充分表達了現代社會的過程性。需要說明的是,“現代性”的流變性毫不排斥它的相對穩定性。正是在此意義上,波德萊爾認為,“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變?!?/span>
現代社會具有流變性,這是現代性之“矛盾性”的根源,即是說現代性總是處于矛盾和裂變之中。這種矛盾和裂變也就是所謂的“現代性問題”或“現代性危機”。鮑曼、利奧塔和哈貝馬斯等人都對此有過嚴肅的思考和深刻的批判。哈貝馬斯指出,現代性既是一種挑戰,也呈現出“問題百出的特征”,他從否定性的視角揭示了現代性的“危險性”,即現代性“自身充滿著矛盾,它有黑暗面”?,F代性的這種負面效應集中體現在經濟、軍事領域,由此造成的現代社會存在著“自我生成的危險?!焙翢o疑問,現代性的矛盾性是由資本、市場以及物的統治造成的。這正是資本邏輯主導的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問題,也就是人們廣泛討論的“現代性的危機”問題,而對此問題或危機的反思則意味著多元現代化的開啟和一種新的現代性的曙光。
(三)“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現代化”和“現代性”共同構成了當下人類文明的核心邏輯,確證了現代人的生存境遇?,F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現代性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本質特征及表現形態的理論表達,具體表現為不同道路模式的“質性表達”。盡管現代化或現代性具有趨同性,但人類通往現代化的道路卻具有特殊性、多樣性,不同國家或民族通往現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
從人類社會形態演進規律來看,現代化體現的是歷史發展的過程性、階段性,即人類沿著歷史邏輯前進的道路必然走向更高階段,因此,亨廷頓也不得不承認“現代化、工業化和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進程一定會使每一個民族從封建主義、通過資本主義而進入共產主義”。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現代化呈現出以資本為內驅力的鮮明特征,這種現代化充滿了矛盾性,造成了“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引發了現代化危機和“現代的災難”。為此,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找到了一條通往現代化的新路,即共產主義道路。馬克思強烈反對將“西歐資本主義起源”上升、套用或推廣為人類走向現代化的“一般發展道路”,反對“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即資本主義道路。因此,亨廷頓認真探討了現代化的理論與歷史經驗后指出:“現代化本身不像任何其他事物,它既有采用資本主義路線的現代化,也有采用社會主義路線的現代化,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含義。資本現代化以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為軸心,資產階級是現代化的主導力量;非資本主義現代化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軸心,資本家和地主階級不再作為主導力量?!?在人類現代化的宏大譜系中,中國式現代化恰好代表了馬克思設想的“現代化新路”,也充分證明了人類現代化可以采取多樣的形式。
二、西方現代化及其現代性危機
西方現代化標定了人類現代化史上的“原初階段”,這種現代化代表了人類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最早道路”。從歷史上看,西方現代化是從工業革命、商業革命到政治革命再到社會革命的過程,這一現代化在本質上是以資本為內驅力,因而展現出獨特的現代性特征。
(一)西方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西方現代化的最早語境即工業化,特指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綜合體。西方現代化的最初代表是英美等國家,它們經過工業革命率先進入“現代社會”。
首先,從起因看,西方現代化是肇始于工業革命的全方位、根本性、整體性劇變。習近平指出:“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從時空尺度來看,西方開辟的工業化道路無疑代表了人類現代化的最早模式,這種現代化推動西方傳統社會向工業化和都市化轉型,推動以商品為中介的普遍交往和世界市場的形成,進而推動“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最終形成了以工業社會為代表的現代社會的整體結構。所以,早在西方工業革命發軔之初,馬克思就對西方社會這種以現代生產方式(工業化)所引起的“現代化”和社會劇變給予了極大關注,他的鴻篇巨著《資本論》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其次,從動力看,西方現代化是由現代生產方式推動的經濟社會大轉型和大變革?,F代化內嵌于“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歷史進程中,它是由現代生產方式推動的結果。在社會形態變革和時代劃界中,生產方式往往是最具革命性的“時代標尺”,其中,生產工具具有決定性意義。馬克思指出:“在16世紀和17世紀,由于地理上的發現而在商業上發生的并迅速促進了商人資本發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一個主要因素?!F代生產方式,在它的最初時期,即工場手工業時期,只是在它的各種條件在中世紀內已經形成的地方,才得到了發展?!憋@然,馬克思把現代化的動力標定為“現代生產方式”,認為“前現代”和“現代”的劃分是以蒸汽機、棉花加工機的使用為界標的。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恩格斯把英國確定為現代化的“典型地方”和“典型國家”。
最后,從結果看,西方現代化推動西歐和北美進入了資本主義工業社會。西方現代化的結果體現在經濟層面即“工業化國家”的形成,體現在政治層面即“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西方現代化最重要的外在表現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其主要標志是“工業城市”(Fabrikstadt)和“世界城市”(Weltstadt),在這些城市中,“財富就是資本財富,資本以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或工業資本的形態出現,通過使用它,人們手中的貨幣量不斷地增長”。西方現代化的過程就是資本驅動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其實現路徑是“工業不斷使商業發生革命”,資本成為統領社會的最高存在,使“現代歐洲社會”代替了“宗法式的半中世紀社會”。
(二) 西方社會的現代性危機
西方現代化推動西方社會整體邁入工業文明階段,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資本是西方現代化的主要驅動力,集中表現為資本積累、新式機器的采用、經濟個人主義和市場擴張,這些因素在西方現代社會的形成中交替起作用,推動西方現代社會展現出了獨特的現代性特征,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生產方式全面“物化”。西方現代社會首要的現代性特征即資本控制下全面物化的社會生產方式。從起源上看,西方現代化內嵌于資本的生成、增殖與主宰邏輯之中。資本在西方現代社會中猶如“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梢哉f,資本形成的過程就是西方現代社會萌芽和建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促使“舊的生產方式解體”,破除傳統社會的底色,最終建立以資本為驅動力的“全面物化的生產方式”??梢哉f,資本一出現,“就包含著一部世界史……標志著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西方社會呈現出的全面物化特征引發了多重矛盾,集中表現為“人的社會關系轉化為物的社會關系;人的能力轉化為物的能力”,最終造成了“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對立”。
第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相對獨立性。西方社會的現代性特征表現在人的發展層面即人的獨立化。哈貝馬斯指出,“主體性乃是現代的原則”。在前現代社會,人依賴于人而存在,人表現為對他者的“依附性”和“從屬性”。在現代社會,人獲得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即擁有了主體性。由此可以說,西方社會的現代性深深打上了個人獨立和自由的烙印,這種自由主要包括“作為科學的自由,作為自我決定的自由……還有作為自我實現的自由”。但是,由于西方現代社會的全面物化邏輯,人在這種社會中的主體性又降格為“工具性”,即產生了“人把人當成工具”的怪象??梢哉f,在西方現代社會中,人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是主要的生存方式,在這種社會中,“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
第三,共同體與個體的撕裂。西方社會的現代性特征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就人的生活方面來說,它主要體現為價值與意義的合法性危機,表現為共同體與個體的撕裂。就從人與共同體的關系來說,它主要表現為瓦解人的主體性,抬高資本的物性,賦予“個體即主體”的合法性,西方現代化的最大悖論就在于社會進步與人的失落、物的增值與人的貶值,其最終結果使工具理性壓倒了價值理性。馬克思認為,西方社會使個體在虛幻的共同體中產生了二元分裂,即人在現代社會中“都過著雙重的生活——天國的生活和塵世的生活。前一種是政治共同體中的生活,在這個共同體中,人把自己看做社會存在物;后一種是市民社會中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人作為私人進行活動,把他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為工具,并成為異己力量的玩物”。西方社會呈現的這種現代性特征說明了其事實與價值的割裂,即事實世界變成了沒有生命、沒有情感的機械世界,它不再關注個體之人的意義。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與價值邏輯
與西方現代化內源式的發展路徑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聚合型現代化。如果說西方社會的現代性特征是資本驅動的結果,那么中國道路的現代性特征則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在世界現代化圖景中,中國式現代化呈現的是“非資本主義道路”。由于文化傳統、時代方位、發展歷史和現實國情的不同,中國道路的現代性在內生動力、核心理念、價值追求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表現出了與西方現代性根本不同的本質特征。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意蘊
從大歷史觀來看,人類的現代化過程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當今人類依然處于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現代化的邏輯進程中,因此,馬克思對西方現代化的批判依然有效。從現代化的世界方位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開創的 “非資本主義道路”,具有以下本質特征。
首先,在道路性質上,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來看,我們選擇了一種“與西歐其他一切國家不同的方法來創造發展文明的根本前提”,即確證并選擇了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隸屬于社會主義文明的全新的現代化。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就確立了中國現代化的道路性質,即“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中國現代化的道路性質意味著我們要跨越資本主義,在實踐中探索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新路,開創一條以社會主義的發展邏輯來駕馭資本邏輯的嶄新模式。列寧曾經指出:“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敝袊浆F代化所探索的實踐道路正是這種“不同的現代化走法”,即我們始終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方向,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始終駕馭資本邏輯。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nbsp;
其次,在路徑選擇上,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并聯式”現代化?!艾F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蓖?,“不同國家是可以經由不同的方式走向‘現代’的”。如果說西方現代化走的是對內剝削壓迫、對外擴張殖民的道路,那么中國式現代化則走的是對內聚合人民、對外和平發展的道路;如果說西方現代化堅持“串聯式”的發展道路,即單線式地按照“工業化→民主化→法治化→城市化→信息化”逐步發展,那么中國式現代化則堅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并聯式”的疊加發展形式;如果說西方現代化是以資本為軸心的現代化,其結果造成了社會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那么中國式現代化則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而產生了強大的社會聚合效應。
最后,在價值追求上,中國式現代化是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現代化?,F代化的核心主題是人的現代化?!叭说默F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后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從價值追求看,西方現代化追求資本的增殖,卻引發了人的“去價值化”。相反,人的現代化是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始終的內在價值主線,或者說中國“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習近平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以上內涵充分說明我們追求的是以人的發展和聚焦人的美好生活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彰顯了人的主體地位。如果說西方資本主導的現代化使“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那么中國式現代化則是對人的本質的復歸和對人的發展的促進。要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理解其一以貫之的人的發展邏輯,理解其蘊含的價值理性。
(二)中國道路的實踐探索與價值選擇
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從人類社會發展道路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模式,它是內嵌于社會發展道路之中的,更確切地說,它是內嵌于中國道路之中的。由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道路的實踐邏輯表達,因此,可以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和價值追求看出中國道路在實踐探索中表現出的主要特征。
第一,領導核心與人民主體的統一。中國道路的現代性特征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是內在一致的。中國道路在本質上標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主體和路徑方向。從二者的必然關聯可以看出,中國道路的首要現代性特征是實現了領導核心與人民主體的統一。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人民通過選擇中國共產黨從而走向了社會主義道路,從而確立并獲得了走向現代化的“資格”。中國式現代化破除了西方現代社會的“現代性死結”,即破解了西方社會“領導層(國家、政黨)—中間層(市民社會)—個體層(家庭)”之間的分裂,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形成了“領導層(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社會層(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個體層(個人獲得發展)”的現代社會結構,把政黨、社會和個人的利益聚合為國家共同的目標,從而實現了政黨、國家、社會和個人目標的一致性。
第二,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的統一。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敝袊浆F代化蘊含的本質要求正是中國道路之現代性的價值邏輯表達。從中國道路的內在價值邏輯來看,它的現代性特征體現為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的統一,即中國道路把人的發展作為總目標,在此目標引領下不斷促進社會進步,最終實現合規律性(社會進步)與合目的性(人的發展)的統一。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比嗣衩篮蒙罹褪侵袊浆F代化在價值層面的表達,這種表達深刻體現了中國道路內含的人的發展邏輯,即強調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是人的進步。中國道路不僅強調人的目的性、價值性,而且突出強調人的“社會歸屬感”,更加注重構建“社會的凝聚力”,“中國社會的凝聚力和中國主權的合法性,依賴于中國降低財富分配不平等和改進低收入群體福祉的能力”。正是在此意義上,中國道路超越了西方“大個人”“小社會”引發的社會撕裂性,實現了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的一致性,規避了“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的西方現代性悖論。
第三,工具性與目的性的統一。西方社會的現代性特征之一是事實與價值的分離,其導致的后果是 “工具理性”的泛濫,在這一現代性邏輯的主導下,側重于外在功效考量的工具理性和工具性價值日益膨脹,工具理性凌駕于價值理性之上,作為目的的人受到工具性價值的支配和主宰,從而加深了人的異化和物化。與西方社會不同,中國道路的現代性特征彌合了工具性與目的性的分離,使作為主體的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如果說西方現代社會使人的一切生活條件達到了“非人性的頂點”,那么中國道路的現代性特征則使人的發展走向新的復歸。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優勢是黨的領導和全體人民的積極參與,在這一現代性價值目標的引導下,中國道路的核心追求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從而實現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的良性互動。
結語:一種面向未來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中國道路自身的現代性特征,也具有人類現代化發展的普遍特點。在人類文明演變的宏大邏輯中,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意味著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的生成。中國式現代化既創造了以人的邏輯駕馭資本邏輯的文明新形態,也書寫了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中國版本。
第一,從制度文明的比較邏輯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以人的邏輯駕馭資本邏輯的文明新形態。在現代世界的文明邏輯中,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是一種擴張型文明,這種文明“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它通過對外殖民獵獲原料、傾銷商品,通過商業戰爭聚斂大量財富,通過“征服、奴役、劫掠、殺戮”標定了其“原罪”。在人類制度文明中,西方現代化創造的工業文明道路攜帶著與生俱來的不可克服的“病癥”,具體表現為資本邏輯對人的勞動邏輯的鉗制。這種現代性遭到廣泛的批評。意大利學者瓦蒂莫明確指出,西方現代性已經漸趨“終結”,而“后現代性只是剛剛開始”。在西方現代性“終結”的視域中,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破除了資本邏輯及其文明“亂象”,在中國發展的場域中成功激活了“資本的文明面”(馬克思語)和“資本的文明作用”,找到了彌合人的邏輯與資本邏輯分裂的道路,創造了人類駕馭資本邏輯的新形式,開啟了一種既走向現代化又成功激活資本文明面的全新道路。
第二,從人類文明演進的形態看,中國式現代化書寫了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中國版本。文明形態具有多樣性,既有資本主義文明形態,也有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從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來講,資本主義文明形態是一種既有的文明,社會主義文明是一種正在生成中的文明。目前,在全球人類文明譜系中,社會主義文明樣態最典型的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不僅標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全新色彩,而且代表了社會主義文明在世界歷史中的成功。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新文明,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現代生成,屬于“中國的文明”,更是世界社會主義文明邏輯的實踐表達,屬于“世界的文明”。
第三,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未來走向看,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走向共產主義文明提供了新途徑和新方案。在人類文明形態演進中,共產主義文明是最高層級的文明,它代表人類文明的“終極”走向??v觀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挑戰日趨增多,風險層出不窮,特別是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環境惡化、軍備競爭、網絡安全、殖民霸權等問題此起彼伏,這些問題在根源上依舊屬于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問題域”,而要化解這些難題,中國式現代化無疑提供了一種全新方案。從人類發展的大趨勢來看,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化解現存社會矛盾,不斷創造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新的文明因素”,不斷創新和“擴寫”現代性視域中的發展道路,不斷解答人類面臨的現代性的“共性問題”。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文明形態進一步佐證了西方現代文明的衰微,“中國崛起為世界主要大國標志著西方普世主義的終結”。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面對動蕩變革的世界和快速發展的中國,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始終站在人類道義制高點上,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任務。因此,在世界歷史前進的邏輯中,中國式現代化鋪就了一條通達共產主義的文明路基,為人類實現美好生活開創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本文注釋內容略
原文責任編輯:李瀟瀟 王志強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